奥运场馆亟需实现市场化华丽转身
(2008-08-28 04:43:26)
光鲜落幕,北京31座曾经喧闹的体育场馆迎来了现实的奥运后时刻。这些斥巨资建设的场馆将如何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要知道,单是国家体育场“鸟巢”,一年的运营费便高达5000万至7000万元。(8月28日《国际先驱导报》)
在经历奥运的辉煌之后,奥运场馆往往归入沉寂。如何将奥运场馆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使奥运场馆在不亏损的前提下发挥出全民健身的社会效应和市场开发的商用功能,已经成为奥运东道国普遍的难题。北京奥运的精彩已经定格为奥林匹克史上的经典,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誉为“无与伦比”。奥运后的北京,依然面临着续写奥运场馆市场化辉煌的使命。只有实现奥运场馆的市场化华丽转身,京奥留给人的记忆才是完美无缺的。
早在规划时期,北京就作了奥运场馆市场化的有机运筹。如为了发挥奥运场馆在“后奥运”时期的功用,有计划地将奥运场馆建设在大学校园之内,最大限度地将全民健身和大学素质教育与奥运精神进行衔接。但是对于鸟巢和水立方这些标志城市符号的公共性体育场馆而言,只有依靠多维的市场操作才能激活其市场潜力,不至于成为公共财政的负担。
最有可能成为“赔钱货”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建设之初就采取了规避市场风险的“PPP经营模式”,使政府和私企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政府控股58%,中信联合体控股42%并享有30年的经营权。作为政府的合伙人,鸟巢赚不赚钱,那要看企业的经营能力了。但是这种市场操作模式对企业的要求也高,即除了要保证鸟巢的正常运转,还必须向最大投资人政府提供商业运营红利。更重要的是,国家体育馆的公共民用功能还不能完全被市场功能所绑架,还应满足全民体育的需要。而这,也恰恰是鸟巢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譬如,在鸟巢甫进入市场阶段的商业冠名权问题,民众就有不同看法。这正是商业经营者和纳税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博弈的体现。
还有一些体育场馆实行的是BOT模式,即由政府对项目建设、经营提供特许权协议,投资者需全部承担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商业利润,期满后需将场馆交付政府。这种经营模式看上去似乎政府可以大撒把,其实不然。因为有效时间内取得商业利润是规划更是理想,未必一定能够实现。因为那么多的体育场馆,要善用足用其实很难,因为大型的体育运动和商业演出总是有始有终,不可能实现利润链条的环状化。向民众开放,收费高企不可能,那会违逆大众体育场馆尽量免费开放的基本原则。所以,将奥运场馆推给企业,让其自主弄潮市场,具有政策理性,但也面临着市场难以消化的困局。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采取何种经营模式,也不管经营主体和政府达成了什么样的市场契约。公众关心的只是像“鸟巢”和“水立方”这样的标志性奥运场馆是否永远美丽和充满活力。如果说它们向亚运会时的奥体中心那样落寞,必须由政府拿钱苦苦支撑和维护,公众就会黯然,民意也会很受伤。感此,京奥场馆的市场化运营,不仅仅是个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和社会学问题。这不仅考验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筹和执政能力,更考验市场主体解惑奥运场馆经济的市场经营能力。确切地讲,北京奥运的场馆群不能成为过期作废和徒有其表的美丽城市符号,而是刺激北京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如此,才算实现奥运闯关的市场化华丽转身。
北京的奥运使命已经结束,奥运场馆的商业革命刚刚开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