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跑跑”行为艺术催生新的师德规范

(2008-06-27 04:32:17)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6月27日西安晚报
    昨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记者发现,“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据悉,该意见稿通过后,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都将奉行这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6月26日《新闻晨报》)
    上一次修订的“师德规范”还是在1997年。本次“师德规范”修订的内容有两处值得关注:一是将“热爱学生”条款细化为“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是增加“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显然,这次“师德规范”修订是基于汶川大地震后的与时俱进之举,尤其第二条让人联想到近期闹得纷纷扰扰的“范跑跑事件”。因为范美忠在震灾来临之际只顾自己逃命而不顾学生安慰的行为艺术,以及灾后狂发惊人之言,引发了社会公德、师德规范同个人自由选择间的社会性反思。不管双方的争议有多么地不可调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范美忠的“跑跑”行为并不违反原有的“师德规范”,而以泛化的公共道德去约束他又显得力不从心。就此而言,“师德规范”增加“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应该是“范跑跑”有争议的行为艺术直接催生。
    这确实有些讽刺,但范美忠倒逼的“师德规范”修订无疑具有正面意义。感谢范美忠“跑出”的制度漏洞,感谢范美忠“跑出”的民意沸腾,感谢范美忠“跑出”的多元价值碰撞。范美忠是不是反面典型,是不是“无耻”(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语)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更为完善的“师德规范”。这个规范不再依傍于泛而化之的社会公德体系,而是有了具象的条文规范,将“保护学生安全”固化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道德评价。有了这个紧箍咒,老师们再想复制“范跑跑”的行为艺术,就必须接受公共道德的谴责,教育主管部门的惩治。有了这个紧箍咒,无论“王跑跑”还是“张跑跑”都没有理由在社会上为自己的行为大言不惭地辩解,因为违反“师德规范”,就是道德有亏的无耻。而在此逻辑范式下,再巧舌如簧的“范跑跑”们也都会陷入不堪一击的逻辑悖论----只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秉承师德规范,就不能无耻只能崇高;就必须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称谓。
    对老师这个行业,我们有着过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道德自信,因为自孔圣奠基儒家授业规范到韩愈《师说》的师道尊严的升华。前后两个千年,我们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成了教师们自律的公理,以为不需要过于具体的制度性条文规范就能让“教学相长”、德脉传承。事实上,多维的社会分层,激荡的阶层变化,利益的洪流奔涌,多元的价值碰撞,使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异化为一对利益矛盾。这种建构在利益基础上的矛盾是经不起考验的。遗憾的是,当法治成为普世主流,当个性选择成为现实张扬的圭臬时,从精英阶层到草根民众普遍存在着轻忽传统道德的流弊倾向。谁张扬道德,就成了味道的老气横秋和不合时宜。而这种过分的张扬自我,恰恰嚣张了某些自理者的自我气焰,范跑跑就是典型一例。
    其实,即便是在法治健全追求个性的成熟国家,如日本,对于道德的重视尤其是师德的规范,从来都不含糊。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在日本山梨县教委编写的学校地震灾害对策指导手册上,规定了地震发生时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逃生的方法,还明确了老师在地震时必须要说的几句话,比如“一切都听老师的!”“藏在桌子下!”等。可见,对师德要求严一些是很必要的。
    “范跑跑”催生了“师德规范”的修订,是教育主观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动性补牢,也是制度完善的必要之举。有了制度规范,有了师德约束,教师们除了被动地遵守,也该从内心反省,自觉涵养道德意识。
    至若公众,在多元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流的前提下,也应适当节制逆反矫枉恣肆个性反思传统道德的文化传承。道德,并不是个坏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