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毁文物遗迹考验国人文化智慧

(2008-06-05 04:12:51)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6月4日山西晚报、6月7日香港文汇报、6月10日中国文化报
   

5月25日至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赴四川地震灾区,实地调查了文物受损情况。专家组认为,“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文物造成了巨大破坏。(6月3日《燕赵都市报》)

据悉,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三苏祠等名胜古迹全都伤痕累累……四川共有200处全国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遭到震灾破坏。重庆、甘肃、陕西各地也有大量历史遗迹受损,尤其重庆的国宝”白帝城、钓鱼城均受损严重!
    从文化的角度言,历史文物遗迹的价值在于其唯一性,一旦受损,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即刻流失,无法复原。但是,在不可预料的天灾面前,这种人为定义的理想主义是不能成立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天灾人祸频然,加之中国历史人文古迹大都为木砖结构,抗击天灾战火较弱,故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往往是毁了再建建了再毁,尽管原生态的文化内涵早已流失倾颓,但后人挹注的人文属性依然具有纪念意义。譬如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的都江堰安澜索桥建于宋前,明末就已毁于战火,重修之后在1933年又因地震被毁;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二王庙明末毁于战乱,清朝重修,民国时期又毁于大火,再次重建后又在此次地震中被毁坏。正因为如此,近日《光明日报》将这种现象论之为:“中华民族没有屈服,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从未因此断绝。”
    所以,震灾之后的文物遗迹复建亦当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这种文物遗迹复建的目的,既不能为了商业谋利,也不可归之于象征意义的政绩工程,而应该具有悲情意味的文化传承。所以,每一座复建的文物遗迹,都不仅仅是灾后重生,而且也应带有纪念碑的深层意涵。当有人倡议在震灾地区斥建地震纪念碑、博物馆、哭腔、塑像等形而下的纪念具象的时候,人们不妨将这些情感动议汇聚于震毁文物的复建上,让灾后重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象征代表,以文化基因延续的方式镌刻这次灾难记忆,岂不更好?历史文物遗迹,更像是沧桑的历史老人,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渗透了历史的风霜雪剑和自然的阴晴圆缺,因而对于天灾人祸有一种超然和释然。复建历史文物,就是要以文化重构的方式,展延历史文物超越时空的哲学属性,缓释灾区已经发生的苦痛,拓展灾民多维深远的文化思考,以宏观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相伴的思维去体味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消弭与延续相较于毁而建建而毁的历史文化遗迹言,不过是极其微弱的叹息。这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从宏观文化的参照系上对生命的最好慰安。因为,生命相较于历史文化和自然宇宙而言,毕竟是卑微的过客和配角。
    当然,笔者也不赞同所有震毁的文物都修建如新,成为灾区复兴和旅游招财的文化道具。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譬如李白故居和杜甫草堂,譬如都江堰的安澜索桥等,亦可以以震后原生颓态昭示后人,以让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永志记住这场震灾。作为文化的伤口或者说历史的断层,也算是今人留给后人的备忘。人性有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淡忘,而淡忘是悲剧复发的引子。所以,让被地震摧残的历史文物遗迹警示后人,不单具有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传袭意义,也激发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破解地球秘密,解决人类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的窘境。清人薛福成在其著名的《观巴黎油画记(蜡像馆)》一文中对于法国人描述自己在普法战争中的不堪中曾有这样的疑问:“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他援引译者的言论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在我看来,保留震毁历史文物遗迹的原生态同样具有“昭炯戒”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据考察震毁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济大学常青教授介绍,都江堰区文物的灾后现状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假毁真留。这就是说,虽然有“局部垮塌”,但“整体尚存”,垮塌的主要是“假”文物,“真”文物则多数保存下来。这是不幸中之大幸,使人们忧虑的内心得到几许慰藉。(见5月30日《东方网》)
     这种“慰藉”充满了讽刺,暴露了现代人修建的文化赝品不堪一击。这意味着,对于复建震毁的历史文化遗迹,今人应该有起码的文化品质,即不能仅仅追求形上的光鲜,也要追求质的过关,和历史古建达到完美融合。否则,今人就是未来的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