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593
  • 关注人气:26,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油荒的关键是理顺市场关系

(2008-06-05 04:14:52)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6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油荒”阴影再度降临全国多数地方。在过去一周中,国内多个地区均出现市场资源紧张的局面,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脱销。为此国内两大石油集团纷纷采取加大进口量、增产成品油等措施缓解紧张局面。(6月4日《上海证券报》)
    这轮油荒似乎来得更急,去得更慢。加油站外,不单是柴油车焦急地排着长队,90号汽油也发出了告急信号---上海出租车无奈喝上了97号汽油。究其原因,除了去年第四季度形成的成品油紧缺惯性,国际油价攀升、农用收割机的使用、夏季车用空调的启动等因素都造成了市场上“油荒”的困境。
    在市场紧迫的形势之下,公共舆论往往将不满发泄至中石油、中石化两个石油巨头身上。确然,作为带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其掌握着进口原油和拥有着众多国内炼油的下游网络型企业。但必须指出,国内成品油消耗巨大和国际原油价格频生是客观事实,国内油品价格和国际市场不同步也是事实。为了缓解民意焦虑,国家通过强制性的行政举措,逼迫两大石油巨头不得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和涨价也是事实。在去年年底油荒最紧的时候,国家发改委更是多次催促两大石油巨头只进不出开足马力炼油保障国内油品供应。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两大石油巨头在行政命令的强制按压之下已经迫近市场忍受的临界点,而国内油价在这段期间内却未涨价。
    这种反市场和价格稳定的不正常状态其实更让人不安。这一轮的油荒,就是油价市场应急反弹和逆转发出的紧急警示信号。而公众在市场的压力之下,公众对油价的稳定反而有紧迫和不安的情绪。因为经历油价市场的反复考验,底层民生对油价市场的敏感度绝不亚于两大石油巨头和国家发改委。对于涨价,公众随时都有风雨欲来的感受。尽管如此,这种感受还是让人无限不安,因为公众最终才是市场紊乱的最终埋单者。
    其实对市场最沉不住气的还是两大石油巨头。据悉,2007年中国共进口2亿吨石油,耗费外汇近千亿美元。单是中石化一家,去年就进口1.57亿吨,占全国80%左右,加工量占全国70%。在去年平均进口价格80美元左右的情况下,中石化下属炼油企业生产1吨成品油约亏损1000元人民币。在国际油价没有走低的趋势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油价的倒挂现象将更加严重。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师哈继铭6月3日公布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成品油价远低于国际水准50%以上,国家对于油价的隐性补贴在2007年已逾2200亿元(占GDP达0.9%)。这意味着,国家虽然不是通过涨价的方式从消费者腰包抽取,但通过国家财政对油价的补贴不啻于羊毛出在羊身上,是靠所有纳税人埋单填补了市场亏损的漏洞。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反市场消费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市场化的油品商不得不听命于行政命令,不敢独立地按照市场规律经营;消费者则一方面埋怨两大有石油巨头垄断,另一方面又害怕他们走市场之路带来油市高企损及自己的现实利益;宏观管理者则是千方百计地稳定油价以稳定民心,但最终又不得不以公共财政补贴的方式弥补两大石油巨头的亏损漏洞。这条链条上的三方主体其实都很无奈和心力疲惫,是一种人为设定的痛苦的利益链条。
    其实,只要解开市场这个疙瘩,三方的利益关系才会和谐缕顺,油荒才能缓解。首先,是通过政策调整和监管组织的职能整合,构建中国能源战略的长效机制。譬如在能源战略上建立更为充足的国家能源储备,譬如在经营上引进外资和民资加入能源市场的有效竞争,改变两大石油企业同源垄断的格局等。其次,涵养成品油市场,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使油品价格指数和国际市场趋势保持同步,取消成品油补贴政策。其三,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控和设置贸易壁垒的方式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维持相对丰裕的态势。其四,强化能源安全战略,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拓展国际原油输入中国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中国作为潜在的能源消费第二大国,在全球战略的博弈格局中,应该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其五,以能源危机为契机,组织开发清洁可持续的替代能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