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blog)发表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据他介绍,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他认为,因为目前医疗技术对疾病的认识不是100%,患者应该对医学和医生有正确的认识。(4月10日《信息时报》)
人吃五谷杂粮,不能不生病;生病去看医生,那是天经地义;救死扶伤,则是医生天职。看病不信医生,那该信谁?古时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就能悬壶济世,消灾祛病。现代医疗人员,有高科技的化验和检测设备作为辅助,门诊误诊率依然50%,到底是医学进步还是倒退?
在医疗卫生体制没有理顺,看病难吃药贵的社会难题没有破解的情势下,此时让病人不要相信医生诊断,看似好意提醒患者,实则是替处于社会舆论漩涡中的医院和医生们缓颊解套。更重要的是,以权威人士的角度宣告医生50%的误诊率,将会造成社会公众集体集体的恐慌,使本来就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事实上,任何医疗单位囿于临床经验,都有可能误诊。但误诊绝不能成为劝退患者有病求医的理由,而应成为医者提升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的动力。所以,对于过高的误诊率,应该是棒喝医院和医生们深刻反省,将过高的误诊率视作其医疗水平下降和职业道德滑坡的双重耻辱。不去问责医生而向患者灌输高误诊率的必然性,当然是本末倒置。
讽刺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扁鹊医生在见蔡桓公时就窥出了他患有重病,那时可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扁鹊很自信,很主动地要为蔡桓公治病,反倒是身为一国之君的蔡患者讳疾忌医,结果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现在倒好,愣是劝患者莫要相信医生,岂不是要患者们学做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更讽刺的是,君不见漫天飞舞的各种医药广告,都在炫耀疗效如何如何;还有大大小小的医院,要么炫耀引进的设备多么先进,要么神吹自己的专家多么高明。如此看来,没有哪个医院和医生认为自己是误诊达50%的庸医,而是将自己视作良医甚至神医。
这就形成了两重悖论,一是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谨慎悲观和医疗卫生单位的过度自信;二是患者面对如此纷扰不知所措。这两重悖论恰恰折射了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尾大不掉沉疴附体的现实。作为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存在着上下级的管理关系,因此有着权力护犊的私利倾向。此外,作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又担负着保障公共健康的社会责任。在两种不同利益诉求的纠缠之下,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某些人才会抛出医生误诊率50%的公共信息来,其意是在两者间中庸调和,其实造成了胡乱不堪的公共效果。
事实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以体制更新提升医者职业道德和医疗水平,以制度约束化解医患矛盾才是正理。至于现有体制下存在的某些现象,其实是体制衍生的负面表象,譬如误诊率高。
所以,拿现象当本质来公之于众,无疑也是一种社会误诊误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