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所拍摄录像带里的大型猫科动物是华南虎还是云豹或京猫?截至昨晚7时,这一问题尚无答案。记者昨日在吴华拍摄地附近查看地理环境时,找到了几处疑似录像带里大型猫科动物出现的地方,而目击者的介绍也从侧面证明了吴华所拍摄录像带的真实性。国家林业局相关人士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所拍摄到的动物是华南虎还是别的猫科动物,结果很快就会出来。”(3月23日《潇湘晨报》)
因为“莫须有”的“周老虎”疑案和曝光造假的“刘羚羊”照片事件,云山雾罩的“湖南虎”录像让公众舆论和公共管理方变得多疑、谨慎和冷静。这种因“蛇咬”而怕“井绳”的条件反射式反散效应,在信息公开的社会情态下具有无可置疑的理性主义色彩。由于“湖南虎”录像拍摄者为记者,加之有旁观的目击者加以佐证,而地方电视台基于慎重考虑并未公开这段录像,因而“湖南虎”录像的公共采信度明显高于孤证鲁莽左右下的“周老虎”照片。也正因为如此,国际林业局才会笃定地发出公共承诺,结果很快就会出来。
但愿如此!不过人们还是怀疑,“湖南虎”的葫芦提疑云在公共承诺下就能顷刻消弭?
“周老虎”事件发生之后,国家林业局也曾发出过类似承诺。但在汹汹然的“周老虎”在离真相还有一纸距离的时候,戛然而止。一戳就破的简单变成了世故的复杂。不惟国家林业局的承诺随风而逝,就连最权威的就连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都不愿介入这场没有悬念的公共事件,以至于该事件成为让公众侧目的冥案。“周老虎”一案,伤及的不仅仅是公共机构的公信力,还有公众的信心。在此情势下,公众是不惮于将某些公共承诺视作牧羊童式“狼来了”的惊呼的。
处于对前车之鉴的公共承诺失信,纵然“湖南虎”事件的初始处理充满理性,公众也难免对此事件充满“葫芦提”的联想。更重要的是,平江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雨季下的虎踪寻觅的野外勘察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如果国际林业局不作周密的野外调查,而单凭记者拍摄的录像资料进行“画上谈兵”式的鉴定,也许可以从技术上得出是否“华南虎”的判断,但是却无法解惑公众心目中的所有疑团。加之该地区多年来不断有发现老虎的目击案例,因而公众期冀的区域地理上是否有虎的明确答案。对之,国际林业局有十足的把握吗?若没有,“湖南虎”依然难以摆脱“葫芦提”的迷踪。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源中透露出国家林业局并不排除专家调查,这就形成了无法采信的矛盾逻辑:既然国家林业局派专家调查只是或然性的“并不排除”,又如何能够得出“结果很快就会出来”的公共判断?
让公众疑惑的还不仅这些。当地向有猫科动物出没,是云豹,还是京猫,抑或其他猫科动物都很难定论。所谓“湖南虎”的疑云也许就是“周老虎”事件的惯性描摹而激活公共关注的娱乐效应。更有人爆料,发现“湖南虎”的区域石牛寨在2007年为长沙石燕湖风景区获得70年的经营权,而石燕湖管理方一直擅长媒体运作。有人猜测,“湖南虎”是否存在人为施放的可能?
所以,尽管“湖南虎”录像资料较之“周老虎”在技术上明朗许多,但蛰伏于录像之外的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同样充满了吊诡疑云。在此情势下,消弭公众“虎疑”应该是一个立体缜密的公共调查过程,而非一句盖棺论定的葫芦提结论。没有科学的论据,没有足够的证人,没有严密的分析,公众是不会买账的。所谓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负责鉴证真假老虎的机关也不能重犯“周老虎”的错误。在生物学鉴定上,科学界早已达成了实证为准绳的确定原则。无论“周老虎”还是“湖南虎”,若没有足够多的实物佐证,这只老虎就像神农架里的野人和各地频发的神秘湖怪一样,只是民间传奇而非公共断定。再多的目击证人,恐怕也是枉然。对此,公共鉴定机关还是谨言慎行为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