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没有了“山丹丹”,春晚照样精采
(2008-03-24 05:09:28)
继宋丹丹之后,赵本山也要退出春晚了,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宣布退出春晚。但随着高秀敏的去世,范伟对春晚热情的骤减,观众对“山丹丹”组合的审美疲劳,赵本山上春晚已经力不从心了。在近日召开的《乡村爱情2》研讨会上,赵本山接受某媒体独家采访时,操着东北味的普通话振臂一呼:“来年春晚我指定不上了!”
白云走了,黑土散了,山丹丹谢了,春晚是否还能维持下去?这其实是个伪命题。20多年的春晚已经成为国人新民俗,味道好不好是众口难调的事儿。但是既然成了民俗,萝卜白菜,就各有所爱,即便春晚成了鸡肋,也会和贴春联、放鞭炮一样,少不了它的娱乐功能。吃了年夜饭,看着春晚,已成约定俗成。所以,地球少了谁都能转,春晚少了谁也同样精彩。
在赵本山之前,陈佩斯和朱时茂曾是春晚的压轴节目,1984年的《吃面条》、1986年的《烤羊肉串》、1990年的《主角与配角》、1991年《警察与小偷》及1992年的《姐夫与小舅子》等都成为风行神州大地的喜剧经典。蛰伏民间的小人物坏人一旦被陈演绎,似乎就变了个样儿。在1980、1990年代公共评价依然桎梏于二元架构和公众缺乏自主娱乐的社会情境下,陈氏风格让国人初尝了娱乐至心的惊异感受。遗憾的是,在陈佩斯1998年在《王爷与邮差》中最后亮相之后,就在春晚舞台蒸发。之后就传出央视封杀、陈氏转行等等内幕。
陈朱淡出春晚舞台,国人也一阵惋惜之声,认为没有陈朱小品的春晚会让人意兴阑珊。可是随着赵本山的替补上台,国人很快就遗忘了陈朱,而沉浸于赵氏东北黑土味的忽悠中。应该说,赵本山最辉煌的时候是赵本山、范伟、赵秀敏“铁三角”组合轮番的“忽悠”轰炸,《卖拐三部曲》使赵本山的小品艺术达到高潮。赵秀敏死了,范伟走了,赵本山、宋丹丹二人的绝对厮杀才会被国人记住。不过,近两年来,赵氏小品也渐走颓势,尤其是去岁和宋丹丹的《策划》不光是冷炒剩饭,忽悠逗乐的包袱也少了新意。08春晚的赵宋《火炬手》更是差强人意,两个人都露出了江郎才尽的尴尬。
宋丹丹告别春晚,赵本山失去了伴儿,当然也不大愿意再登上春晚的这条“破船”,赶在观众彻底的娱乐疲劳前急流勇退。就此而言,赵宋都是聪明的角儿,非要等到观众骂娘才是愚蠢颟顸。更重要的是,本山固然靠春晚起家,可是近年来也涉足影视行业,也是成就斐然,不上春晚,对其损并不是很大。
赵、宋离开,对春晚对观众也是一件好事。这一方面促使春晚节目内容更新,改变语言类节目作为春晚灵魂的娱乐结构,另一方面也打破观众狭隘的欣赏趣味,提升审美品味。春晚绝不是为小品而存在的,而是为春节为民众而存在的。因此,赵、宋走了,反而是春晚提升档次的契机。就是依靠小品,全国那么多演员,遴选出超越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人选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谁想走就走吧,春晚就是要形成开放型流动性的互选机制。因为娱乐的本色就是常变常新,谁也不可能扎万年桩,那才是娱乐时代的最大悲哀。只要春晚还存在,只要小品还有娱乐的剩余价值,一个“山丹丹组合”走了,另一个“山丹丹组合”组合又会接撞而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娱乐新人超旧人。只要春晚秉承娱乐至死的原则,少了谁都没有大不了的。
(本文刊发于3月24日深圳商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