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虽然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成绩要到3月才揭晓,不过,本市部分高校为避免招到“高分低能”学生,已经纷纷提高了复试占总成绩的比重,一些专业甚至达到了50%。(2月23日《劳动报》)
研究生考试,一旦初试成绩上线,入学基本定局。复试成绩固然重要,但也无非是“差额”下来很少的考生比例。上海名校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纷纷提升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有的高达50%。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是从复试关口遴选知识能力俱佳型学生的有益尝试或堵绝高分低能学生的改革。但必须指出,由于这种复试皆有各高校自己主持,自己裁判,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因而也让人对此举措感觉少了公平要素。
在研究生招生体制沿袭中考高考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以分数高低决定录取是无可奈何的次优选择。在这样的体制下,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公开可量的具体指标,因此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才具有现实公平性。如果说在体制平台不进行革命性更新的前提下,指望通过短短的复试去颠覆应试教育的弊端,从中考核出考生的能力来,不仅不现实,也会造成误判。因为在面试中,仪表、反应能力这些外在的东西可能会更易获得评判者的欣赏。如果说分数不可能体现能力的话,这些随即应变的东西自然也不能反应考生的能力。所以,提高复试成绩的权重,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而且,作为学术重地的大学校园也并非学术净土。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自不待言,在研究生招生方面也还存在着重视名校考生歧视普通院校考生的流弊。更重要的是,很多名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也有近亲繁殖的倾向。所以,面试成绩权重过大,就会使一些名校堂而皇之地以考察能力之名滥用录取权力,使不少高分考生丧失继续深造的权利。
在能力和公平之间,两者得兼自然是最优选择。而如果这两者达不到同步,笔者宁愿选择后者。因为能力可以通过知识的储备和转化得以实现。公平,则需要理性的规矩去保障。现有研究生招录体制固然带有应试教育的瑕疵痕迹,但是在保障权利对等方面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这一体制下,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都可以凭籍自己的知识和分数获得升研机会。因而,应试教育固然充满缺陷,但这个规矩却符合理性和民本原则。
我们也曾有过摒弃知识考核改以推荐上大学的惨痛教训。所谓推荐,简言之就是又红又专,排除政治的“红”,就是能力的“专”。事实证明,形而上的推荐制度造成了中国一代人才储备的断层,使人才选拔机制陷入停顿。由此看来,如果没有惠济全民的平等选拔机制,没有法治系统的护航,所谓的能力选拔就会异化为人治语境下的特权赠与。在中国社会法治并不健全,素质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语境下,实惠众生的应试招录体制虽非最佳却是理性公平的选项。复试附加了各院校主观的个体要素,充满了有悖公平的不确定因素,笔者难以赞成如此举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