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以《左右》在德国柏林擒获“银熊”的导演王小帅载誉归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成本独立电影面临许多困难,《左右》获奖是对中国中小成本独立电影的鼓励。该片的票房现在还不好说,因为长期以来电影就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矛盾。“为什么好东西会没有市场呢?我们一直在努力试图改变现状,希望这样好看的电影有更大的窗口和空间,目前只能慢慢培养观众。” (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左右》又获奖了!在刚刚闭幕的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捧回了银狮奖。可是,这个好消息除了在媒体娱乐版“冒了个泡”外,人们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倾注。也难怪,中国电影自从第五代张艺谋和陈凯歌始,到欧洲捧“金熊”夺“金狮”已成惯性。不过,艺谋凯歌终究还是走出了墙外开花墙内不香的尴尬,通过在欧洲电影节上集徕的名气,迅速转行,以宏大的艺术视野覆盖小众的文艺品,升华至兼顾市场和票房的大片层次,尽管其带有模仿功利意味的“申奥”大片备受观众诟病。
然而“第六代导演”们却一直在沿袭前辈张陈1990年代之前的海外获奖之路,始终破不了市场和票房的那层艺术之“茧”。以近三年的“第六代导演”的欧洲大奖影片观之,王小帅导演的《青红》(2005年戛纳评委会奖影片),票房300万元;贾樟柯的《三峡好人》(2006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票房仅有可怜的100万元;王全安《图雅的婚事》(2007年柏林金熊影片),票房不过200万元……由于王小帅导演的《左右》在艺术实践上并未突破文艺品的巢臼,还是对人生意义和现实生活的白描或体悟,因而在票房上恐怕很难实现“化蝶”的突破。
当然,此类影片从来都不少观众,但总属于小众范畴。虽然王小帅也在影片内容和发行渠道上有意识地转型,如从青年式苦涩爱情的迷茫转换到人到中年的情感困惑,附加了伦理情感的矛盾冲突;如在参展前就规划了在国内院线上映的时间。而且选择贺岁档期和海外大片的“春季空挡”(3月份)。但这种转型依然是浅层次的,内容决定形式,该片内容上的变化只不过年龄和岁月的转换和叠加,依然还是个体情感纠葛的框框,缺乏故事性和传奇性。至于市场选择,也只是在时机上显得聪明。而且,在观众从圣诞到贺岁尽享2个多月的饕餮电影大餐之后,对院线也有本能的排斥。就此而言,选择3月份的全国院线也是一把双刃剑,操作好,票房能够投机拣缺,搞不好则会成为票房毒药。
所以,除了喜欢王小帅的那些铁杆拥趸外,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左右摇摆。更悲惨的是,由于“第六代导演”自娱自乐而且孤芳自赏,缺乏市场保护的知识产权意识。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维权,国内还没放映,盗版光盘就会充斥市场。喜欢王小帅的观众可能会买张碟自己在家欣赏。如此,《左右》的票房更不堪想象。
在2006年国内观众集体声讨“第五代导演”“申奥”的时候,人们曾经给予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能够颠覆“第五代导演”的影坛霸权,实现中国电影的“代际升级”。遗憾的是,贾樟柯们不仅没有能从纯文艺的围城中走出来,还多了浮躁的傲气,以斥骂张艺谋们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更不堪的是,不久前导演张元吸毒被抓,凸显这代人走不出自我而又充满颓废之气的现实。
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但又搞不懂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真谛,“第六代导演”的艺术实践和现实语境严重脱钩。讽刺的是,“第六代导演”自认前卫,但是面对汹汹然的大众文化浪潮,面对观众娱乐至上的需求,却退缩为胆怯内向和离群索居的情感沉思者。处于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下的现代人,哪还有心情去到影院自寻情思烦恼?
如果“第六代导演”处于集体无意识的获奖情结里,和票房和市场难以兼容,他们的历史地位就难逃如此宿命——天才而又是垮掉的一代。
真希望票房意识苏醒的《左右》种下深耕市场的种子,生根发芽,使中国电影的未来---文化、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