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穿西装何必拿文化做幌子?

(2007-12-10 07:47:37)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12月10日深圳商报   
    据报道,近日在南昌市北京东路上某服装公司门前,一幅大型的宣传画引得众多行人驻足观看。原来,这幅宣传画上的古代圣人——孔子和老子被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成了西装革履的时装模特。然而,商家自鸣得意的“创意”却引得大多数过往市民们的纷纷指责,认为商家如此促销太不严肃,有违商业道德。 
    近两年喧嚣的“恶搞”之风,历史文化名人、名著都被玩了个穿堂风,孔子、老子穿西装又有何不可?多元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市场语境下,古人被商业创意绑架成广告代言人,无非是“恶搞”的变种。理性地说,这种做法或许不妥,但是也无伤大雅。因为监管机关已经认定,此举并不违规,至多算是有违商业道德。
    理性地看,拉古人做模特连违反商业道德也算不上。典型的例证是,在各式各类的圣诞、新年贺卡上就能发现穿着中国唐装的圣诞老人的卡通形象,在春节售卖的年画上,也不乏福禄寿三翁和门神穿唐装的现象。人们并未觉得不妥,也没有觉得违反商业道德,反而觉得创意十足。传说的古代洋人和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可以穿唐装,孔圣和老子为何不能穿西装?
    今人定位这种做法有违商业道德,其实是基于心理上的贵恙,即无形中把人性的孔子和老子神化成膜拜的偶像,所以才会形成条件反射式的道德洁癖。事实上,孔、老传世,无论是被神化或被污名,皆是后人所为。相较于后人基于政治目的给予孔、老的无限拔高或贬抑,今人拉来孔、老作为广而告之的商业模特,这种利用反而单纯了许多----其实是复苏了孔、老被无端压抑了两千多年的人性。
    当然,纵然这种商业行为被排出了法治违规和道德犯忌,商家将此举标榜为文化也是不着要领。商业活动就是商业活动,其目的是促销是逐利,无论拉来鲜活的现代名人做广告还是利用死的孔子和老子做模特,都不改商业操作的本质。如果硬将这种做法附庸文化的风雅,也不过是一场文化的噱头。商家言行的分离倒是值得人们反思,他们明明“挂羊头”偏偏说成“卖狗肉”的做法,凸显其在市场上还不敢自由地逐浪商海,在商业企划上固然迈出了超越常规的一步;还在首鼠两端地观望着社会公众的反应,甚至在其内心也惴惴不安,摆脱不了传统文化浸渍所致的心魔困扰,于是在完成一项另类但无伤大雅的商业策划后,还弄巧成拙地为自己准备了一剂“救心丹”。在此事件中,文化就成了商家抵御公众呛声和自我安慰的救心丹。
    所以,这只是一场充满创意的商业操作。但是因为公众条件反射式的道德口水,还有商家画蛇添足式的借口,于是就搞成了一出闹剧。在我看来,对此进行无端道德指责的公众可怜,始作俑者的商家更为可怜。滴水见阳,这种现象折射出社会现实的某些矛盾和困扰。如果把我们已经构建起来的市场经济体系看作是一个大的坐标系,横轴上的民意还没有形成彻底的市场观念,有时还徘徊于传统道德和文化积习的临界点上不可自拔。而纵轴上的公意法规呈上升势态,但还不够完善。在这两个因素作用下,商业文化总是难以画出完美的函数曲线。
    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下,商业因素甚至可以以怀疑主义的触角触及耶稣基督的隐私,从而演绎出纵横全球的文化产品来,如好莱坞式大片《达芬奇的密码》,演绎耶稣基督的隐私算不算是“恶搞”上帝?(耶稣基督可是上帝的儿子)中国是一个缺乏商业传统的国度,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古人适当地为商业服务,应该算是与时俱进和思维创新吧。 不过,商业就是商业,并不丢人,切莫再给纯然的商业行为套上虚浮的文化面纱。那样,就是虚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