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5日法制晚报,有删节
个人活期存折或银行卡密码为“888888”的建行客户将无法办理个人活期账户支取业务。昨日,记者从湖南建行客服中心获悉,建行正在全国范围封杀密码为“888888”的存折或卡。(12月4日《潇湘晨报》)
表面看去,银行封杀此类简单而且特殊密码的目的是为了储户的资金安全着想,可是简单的封杀在现实中又会给储户带来诸多不变。因为由集体办理的此类银行账户,涉密密码大抵都是如此。对储户而言,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此类集体密码变更为自设密码。不予变更密码的等于储户确认了银行设置的原始密码,一旦存折或卡流转到储户手里,银行和储户的契约关系已经生效。在此情况下,银行或有提醒账户持有者重新设置密码的义务,但是绝对没有封杀初始密码(哪怕是888888或其他)的权利,否则就是单方面毁约,戕害了储户办理资金存取业务的权利。
何况,封杀一词,本身就是一种盛气凌人的不对等关系。这种武断使得银行和客户的平等关系发生质变,银行无疑成为典型的霸王合同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此情况下,如果客户的权利不慑服于银行的封杀淫威,自己的资金帐户就会被冻结,自由存储和提取资金的权利就被剥夺。如果客户按照银行的要求重新设置密码,不仅会耗费时间成本,还会造成诸多不便。
众所周知,储户重新设置密码看上去程序极为简单,按照银行所述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和账户办理即可。但实际上必须要到原来开户的银行网点去办理重新设密手续,而且还会遭遇排长队等候的尴尬。可以想见,如果建行封杀特殊密码的做法是全国性的,将会造成客户蜂拥而上的改密码现象,必然造成银行服务的拥堵。按照惯例,建行封杀特殊密码,其他银行既有可能会跟风而进,导致所有银行都人满为患。这种潜在的乱象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是一种颠覆,显然不仅仅是民意对银行服务质量的不满,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社会风险。
从技术层面上讲,银行折、卡设密只是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的一种方式而非必要手段。真正做到资金安全,关键在于银行的最后把关。即使没有设密的账户,只要银行做到银行账户、身份证和现场账户所有人的信息核对无误,同样能够保障资金安全。银行武断封杀密码,无形中是将本来应有银行自己或银行和客户双方承担的责任一股脑推给客户自己,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不当行为。
在中国,银行肩负着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为集体、个人账户提供良好金融服务和获取利差收入追逐金融利润的多重责任。在这些责任中,为基层民生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至关重要。从遍布城乡街巷的金融网点看,从全国居民十几万亿的居民存款看,每一个客户都是银行的上帝。人们并不期望银行以虔敬的心态仰视民生,只是期望银行以平等的心态和良好的服务去遵守双方的契约关系。
讽刺的是,客户的这点要求也做不到。更为吊诡的是,从银行封杀特殊密码的强制性武断中,人们还看到了银行从事金融业务全过程的不规范性。譬如特殊密码,就是银行为了开辟更多金融业务向开户单位退出的一项优惠措施。所以,即使特殊密码存在着资金安全方面的漏洞,始作俑者也是开户行。为了弥补这个漏洞,银行的责任也是化整为零,逐一通知客户更改密码,而非始乱终弃式地翻脸不认人,一体封杀了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