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始皇真的肉身不腐?

(2007-10-27 08:47:19)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香港文汇报文集
27日香港文汇报副刊
   近日,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举行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著名秦汉史专家郭志坤发出惊人之语,他认为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秦始皇尸体保存完好。

 由于发掘秦陵并无确定的时间表,关于始皇帝的很多悬案都是一厢情愿的猜测。即便是权威的历史学家,其合理的逻辑推断也只能是假设。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沙丘在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这里的七月当是一年最为酷热的季节。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按照现代法医理论,夏季尸体在陆地上仅仅在48至72小时之内就会发生迥异于本来面目的膨胀现象──「巨人观」,经过一至一个半月时间,软组织即可全部或大部分液化消失。而从沙丘到咸阳,一路快马颠簸也需要两个月以上。所以,待到始皇帝安葬时,尸身早已腐败不堪,难以辨别人形了。而郭志坤先生牵强认为当时气候比较凉爽,是常识性谬误。

 再譬如郭先生认为秦始皇死后乘坐的「盍鐶」是今天所谓的冷藏车。从太史公的记述看,「盍鐶」的冷藏效果也确实尴尬──《史记》载:「会暑,上盍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也就是说,「盍鐶」里的始皇遗体已经腐败发出恶臭,为了打消随行队伍的怀疑,只能用鲍鱼的臭味去遮掩。这反而验证了始皇遗体腐败的事实。而这,也反驳了郭先生所谓秦始皇御医夏无且利用所谓秘方保护始皇身体的猜想。

 由于始皇下葬时的尸首已经腐败,下葬后再完美的防腐措施都失去了意义。所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多成为一种礼制和威仪,睡在棺椁里面的即使维持原样,也不过是腐朽了的秦始皇。所以,秦陵地宫内的水银是不能作为始皇肉身不腐证据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秦始皇帝的遗体在下葬时保存完好,在多层铜质棺椁的严密覆盖下,在水银挹注隔绝空气的环境下,始皇皇帝的遗体保持完好倒是非常可能。因为从稍后100多年马王堆汉墓对辛追尸首的完美保护看,秦始皇时代可能已经掌握了长期保存尸体的防腐技术。但是所有的可能都因为秦始皇突然暴毙于离秦都城数千里之外的沙丘而被击碎,而气候和「鲍鱼掩味」的史实更使得死后的秦始皇难以全身下葬,这种历史的宿命或许就是始皇帝追寻长生不老而收获的尴尬。

 事实上,即使秦始皇肉身不腐,也缺乏考古学上的实质意义。因为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发掘秦始皇地宫的条件还不具备,考古学界已经形成了不发掘秦陵的共识。而1956年发掘明万历皇帝定陵的惨痛教训也表明,现代人在获取一大批可观的金银珠宝文物的同时,也会损害更多易碎的纸质丝质和棉质文物。这样的考古发掘,文化意义就湮灭于现代人的好奇和功利诉求之下。再看看历史学家对始皇帝肉身不腐的猜想,同样勾起的是现代人的好奇欲和对秦陵内部金银财宝的欲壑。想想看发掘出来的秦始皇兵马俑覆盖的一层彩釉现代人都无法有效保护下来,一旦地宫内真的拥有易碎的文物,现代人让其重见天日的同时也是让其灰飞烟灭的时刻。想想该有多可怕。

 也许包括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内的人们都迫切想知道秦始皇长得到底什么样。毕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始皇帝的描述太诡异了,所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其实,这个好奇心大可不必,因为安葬时就已腐烂的始皇帝现在早就变成枯骨一片了。还有就是,从兵马俑典型的栩栩如生、形色各异的蒙古人种特征看,无论始皇帝英俊或丑陋,都和现实世界的芸芸众生并无二致。

 始皇帝生前统一六国,巡游四海,文治武功自有其历史地位。其死后世界已经杳然于地下,覆盖下的冥冥世界充斥的都是黑暗,现代人尽可以将这视作凝固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