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市场上的53度普通茅台酒价格卖到580多元,餐饮店售价更高。据了解,在茅台酒市场价格上涨的同时,其他白酒类暂时并未跟风涨价;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称节日期间供需缺口导致涨价,涨价完全是市场行为,厂方并未调价…
(9月26日,新华网)
茅台国酒,一瓶涨到将近600元充满了诡异。一方面是厂方并未提升价格,二是其他酒类并未随之水涨船高。按照厂方的说法,茅台价格高企的主因主要是市场杠杆撬动的结果,而导致市场异动的主因是因为中秋节的热销推动。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其实只是逻辑上的合理,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其他和茅台同档次的白酒类并未表现出节日推动的市场变化,难道茅台一下子就成了市场的宠儿?
在市场一片涨升的大环境下,茅台酒的价格高企其实并不能触动基层民生的敏感神经。因为这种白酒是普通民众无法消受的奢侈品。所以,茅台酒的价格高企至多只能算是酒瓶里的风波。但正是由于民生无可奈何的市场远离,厂方将茅台价格的高企规制入市场原因,其实带有讽刺意味。
在我看来,茅台酒价格高企隐喻的市场趋势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茅台酒尊崇的国酒身份,维持着“物以稀为贵”的出品原则,重的是质的恒久而不追求量的扩大。所以,市场供应不足当是茅台酒价格高企的解构性原因。据统计,茅台酒从1953年的75吨发展到1000吨,花了26年;从1000吨发展到2000吨,用了14年;从2000吨发展到10000吨,仅用了13年。2007年1-8月份,茅台酒的产量已突破1.24万吨。尽管如此,茅台酒的产量和其他普通白酒相比依然维持较小的产量。二是节日热销背后的非常态因素影响。传统节日蕴含的不仅仅是民俗和文化,也是请客送礼的庸俗载体。抛开常态的消费,茅台酒也会成为人情的媒子、行贿的道具和公款消费的引子。这部分的消费量往往很大,也是通过正常的市场渠道来完成的。但其市场本质已经畸变,使原本规范的市场成为孵化庸俗人际关系和失范官场和法治道德秩序的藏污纳垢渊薮。
因此,纵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也不能成为庸常的框子,随意盛装社会困扰和积弊性的难题。就茅台酒价格高企而言,厂方虽然不具道德泛化的责任,没有理由拒绝或选择消费者,但在用市场解释价格的同时,也不能回避自身的责任或问题----譬如供应不足,而只要厂方公开化,消费者恰恰理解厂方“宁缺毋滥”的营销策略。不过,厂方难辞其咎的是缺乏节日供应的市场应急能力,这才是厂方最大的硬伤。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市场主体无论规模如何都必须谦恭地恪守市场规则,否则,价格杠杆就会反过来敲打自己。在此情势下,不反省自己的市场行为而将价格波动归之于市场,就是十足的叶公好龙心态,是不会真正成长为市场的弄潮儿的。
透过茅台酒瓶子里的风波,可以一窥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还十分地孱弱,因为在其行进的轨道上铺就的并非理想状态的基石,还有来自市场主体和人治惯性下遗留下来的众多干扰项。所以,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列车虽然踏上征程还不时遭遇颠簸坎坷的考验。不过,在法治动力的牵引下,前路虽然漫漫依旧充满光明。
酒瓶子里的风波逼迫我们思索真正的市场经济和纯粹理性的市场环境,这或是茅台酒高企赋予的真正教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