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香港大公报文集 |
備受矚目的法國總統第二輪大選7日塵埃落定,偏右的人民運動聯盟主席薩爾科齊以53.06%的得票率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並已在日前正式上任。在過去的12年間,希拉克總統治下的法國和中國維持了一種良好的戰略夥伴關係。對於中國而言,首先考量的是中法既有的良好關係能否維持下去。筆者以為,中法關係或在短期有所波動但戰略根基不會動搖。
「右翼」有另類意義
人們的擔憂基於以下方面:一是默克爾替代施羅德之後雖然維持中德之間的友好關係,但美德關係的加強和默克爾政策的右轉使得中德關係相對不如從前;二是被稱為「拿破侖第二」的薩爾科齊確實在內政外交上言辭激烈,敢作敢為。當選之後特別表示,在美國需要的時候,法國永遠會和美國站在一邊。似乎薩爾科齊在步默克爾後塵。由於法德重要的歐盟支柱作用,特別是法國歐盟「發動機」的地位,中國擔憂右轉的法國連帶影響中歐關係和中美歐大國政治的博弈空間。
事實上,這些擔憂盡可以作為理性的憂患思考,卻不可以判定中法關係的走向。歐美同盟的傳統關係,儘管在經歷伊拉克戰爭後被美國分野為新老歐洲,但這不過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法德和美國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是微乎其微的,有的只是利益上的不同。因而,領導人異變,法德改善同美國的關係也就順理成章。這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合拍。但在利益取向上,薩爾科齊同樣會法國至上。這就是薩爾科齊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因,也是薩氏當選後一方面向美國示好又話鋒一轉「並不總是一致」的原因。由於薩爾科齊需要在政策上做出適當調整,以凸顯其政治理念和希拉克時代的不同,中國有可能會面臨暫時的不適應。但必須釐清,歐美的「右翼」和「保守」和中國人望文生義的政治語境並不相同,那是一種執政理念而非道德上的兩極判斷。
互利格局已形成
就法國而言,反而是左翼的羅亞爾,尤其其在人權、勞工等問題上的信念,她的當選或會給中國造成意識形態或貿易上的麻煩。就在她和薩爾科齊政治對決的最後關口,甚至還拋出不排除抵制奧運的選舉語言。此外,中美關係的發展也證明了中國和歐美大國的關係會經歷一個適應過程。小布什當政使得克林頓時代的中美夥伴關係變成了「競爭」的對手關係,曾經一度讓人擔心。但在布什第二任期,中美卻成了利益攸關的戰略關係。現在反而擔心民主黨控制下的國會會給中國製造貿易、宗教、人權上的諸多麻煩。
和中美關係的歷史和現實糾葛以及地緣戰略上的利益交叉不同,中法關係沒有根本上的利益衝突。這決定了薩爾科齊治下的法國會維持同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希拉克總統執政12年,中法已經構建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國際合作的全方位機制性框架。作為法國的內政部長和理性的政治家,薩爾科齊顯然不會破壞這一互利格局。在中國即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強國的情勢下,經濟遲滯的法國需借力中法貿易才能扭轉經濟乏力的局面。去年年底,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對中國的第四次國事訪問期間,收穫了不菲的貿易定單。除了《解放報》外,幾乎所有的法國大報如《費加羅報》、《世界報》和《巴黎人報》等均認為這是希拉克在為後任做出中法關係的典範性動作──以外交友好促經濟互利。薩爾科齊顯然不會和法國利益過不去。在中國市場的誘惑和中國經濟的強勢之下,中法在1980年代法國社會黨治下惡化的情況不會出現了。
利益外交發祥地
法國是歐洲獨特的大陸國家,向來具有抗衡美國以凸顯其大國地位的傳統。這已經深深融入法蘭西民族悠遠而又自信的文化價值中。薩爾科齊「拿破侖第二」並非浪得虛名。在世界多級格局日漸明朗的情勢下,無論是作為歐洲「發動機」以抗衡英國作為美國代言人的地緣情結,還是在國際社會展示法國的大國地位,法國只有保持其獨立性或主體性才有意義。譬如,在聯合國安理會內,法國如果緊隨美國,其地位甚至或落在英國之後,若凸顯一極,則不僅和中、美、俄、法平起平坐,也能抑制英國成為歐盟代言人。基於法俄的歐洲情結,惟有中法間絕少戰略合作的歷史負擔和現實困擾。法國是近代利益外交的發祥地之一,薩爾科齊顯然會在現代大國政治中推動多極外交。
最重要的是,當華商在歐洲各地頻遭不公的情勢下,在法國其他候選人紛紛以「抵制奧運」和利用對華貿易作為吸引選民眼球的非理性舉措下,薩爾科齊對華人卻充滿了好感,薩爾科齊首開先河地面向華裔選民開設了中文競選視頻網站。他在競選期間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典範,要對國際社會負起相應的責任並表示他眼中的法中關係是戰略夥伴也是競爭對手。憑其對華人的尊重和對中法關係的客觀評價,也決定了未來中法關係不會走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