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防基金会在民政部的登记显示,它是一个可向全国范围公开募捐的基金会。在撤销牙防组后,卫生部公开表示,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牙防组的经济问题。虽然调查结果尚未出台,但帮助牙防组募集资金的牙防基金会的2005年度财务报告显示,该基金会的支出费用有诸多违规之处。(5月16日《京华时报》)
牙防组的牌子终于被公开撤掉,那个宛然皮包公司的办公室再不能以违规认证的方式混淆视听,再不能以利益媒子的身份联通讳莫如深的权力和资本的黑箱利益锁链。公众清醒得很,牙防组被撤销既由民意呛声的道德力量所推动,亦隐约闪现特殊利益断尾求生时的策略性应付。因为牙防组涉及到的经济问题仅仅处于调查阶段,公众不得而知内中的违规金额究竟会是什么结果。但有一点是清晰的,“牙防组”这张门面之“皮”虽被剥离,但附着于牙防组之上帮助牙防组募集基金的牙防基金会之“毛”依然存在。如果仅仅割掉那张腐朽的“皮”,并转移公众视线。依然恶质畸生的“毛”下隐藏的利益肿瘤则会依然侵蚀公共利益的正常肌体,还会有权力庇护下的“洗钱”之弊。
不要小看公众的智慧,大众媒体曝光牙防基金会的财务违规和牙防组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攸关关系,就是向行政权力发出的深度呐喊:仅仅裁撤一个牙防组看来是不够的。所有和其有利益之染的实体、关系、讳莫如深都应一并剪除。由于牙防基金会和牙防组最近的利益亲缘关系,因而成为公众再次紧盯的另一目标。而牙防基金会的照常运转和费用支出的诸多违规,让人既伤感行政正义的不彻底性又担忧牙防组的利益尾巴借牙防基金会再生摆动。
先算一笔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账:按牙访基金会的财务报告,2005年度他们的获赠金额为零元。但是当年该基金会共进行了三次社会公益活动,其中一项为牙防组主办,某牙膏企业全程赞助45万元。令人不解的是,该公益活动被列入牙防基金会的“公益业绩”,但是却格式化掉了那45万元。这笔款项的蒸发让人无限联想---违规作假?黑箱操作?...起码是攸关公共利益的公共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说得再轻也非技术操作之误。
牙防基金会的另一违规更是不能让人原谅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募性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度总收入的70%以上,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总支出10%以下。但根据牙防基金会2005年度向民政部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该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度总收入的17.32%;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总支出的73.42%。这种支出倒挂显然颠覆了其公益性质,是严重的违规行为。
问题在于,这样的违规竟然通过了审计,使该基金会的堂而皇之地在“公益”的名义下做着违规自肥的快乐日子。如果说牙防组违规认证还仅仅是和资本形成欺骗公众的利益关系,对公众利益的损害还只是间接性的,牙防基金会支出倒挂的行为则完全是对公共利益的直接伤害。而由于其挂着公益的道德面纱,其侵蚀公共利益的行为更为恶劣也更加虚伪。牙防组能够被裁撤被调查,为何该基金会的利益蛋糕却丝毫无损?笔者以为除了其利益操作的隐蔽性外,关键在于权力缺乏足够的公公关注和对于自我利益圈子的姑息和庇护所致。譬如牙防组和牙防基金会,其生存根蒂牢牢附着于行政权力的机体上,成为潜规则下权力授权牟利的赘生性组织。这也正是公众一再追问还有多少“牙防组”的原因。遗憾的是,由于这种潜规则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惯性,也只有在公众呐喊足够强烈的情况下,“切香肠”似的行政自省才会还公众以暂时的安慰。但这显然不够,公共正义虽非一蹴而就,但人们还是期望斩断违规圈子利益的行政正义能够彻底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