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关注的“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竞价限价阳光采购”“砍价”工作基本完成。记者昨天从专家组独家获悉:全省医院3万多种入围药品总体价格将被砍掉20%!随着第二轮面对面谈判的进行,2007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工作即将完成。参加此次网上采购工作的专家组发现,目前药品市场调节价定价随意性过大,在此次活动的报价过程中竟出现同种药品报价相差252倍的现象。定价随意性过大使不良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提高,极大地损害了患者的利益。(3月27日《南方日报》)
同种药品报价悬殊253倍的怪现状,凸显现实药价在市场上突破道德底线的嚣张和肆无忌惮。也只有在阳光竞价的“曝晒”下,其虹吸效应的资本黑洞才会显现出来。广东省的这一阳光举措,对本省患者带来了缓解看病成本的福音,也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标本,其它地区当可仿效,以缓释药价高企和平复民意不满。
药价贵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政治和民生难题。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法治建设的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医疗卫生制度的空洞化,从而导致医药市场的信马由缰。没有约束的市场和制度矫正,医、药必然丧失了其公共道德品性而无节制地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在此情势下,医、药、监管医药审批的机构等会在利益驱动下形成特殊利益关系,并将这种不当的分肥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而这种不当利益的累积只能由广大的患者去买单。与此同时,患者不堪重负的无可奈何最终会形成怨气挥发到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管乏力上。因而,药价高企只有利于医药等特殊利益群体,损害的是政府声誉和民生质量。
近年来,药价贵、看病难和看病贵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课题。特别是在药品安全事故频仍和医药监管部门的蛀虫屡屡被揪的情况下,自下而上的民意呼声已经引起了高层注意,并且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当然,政府监管部门也并没有袖手旁观,但22次由政府主导的降价行为收效寥寥,国家相关部委主导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尚处于酝酿之中,地方地府出台的各项平抑医药高企的举措也仅仅具有临时救济的补丁作用。而与此同时,医药之间却在强大的民意压力面前相互推卸责任。如在今年的“两会”前夕,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100多家医药企业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上书国务院,痛陈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而将药价高企的责任归结于“医药养医”,而医院则将责任归于政府投入不足。而很多“代表”和“委员”们则抓不住问题的根源所在,只能发泄道德化的情绪。显然,所有责任和政治民生成本都被资本推给了政府。这虽然不公平,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政府公权失却法治和管理这两大拳头时,资本就会借力市场欺侮公权。
“两会”时全民论政的激情已经消退,在公众尽享国家政治民主的权益同时,人们显然更关心切实利益的维护和保障。欣慰的是,从总理的工作报告和相关部委的承诺看,各类民生问题依法依制予以保障已经得到了“两会”的确认。这为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解决民生难题提供了机遇。广东省采取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的方式所提供的经验非常淳朴和实用,其最大的特点是摒弃华而不实的复杂程序操作,减少行政层级逐层落实以耗费行政资源的方式,而采取公众熟悉的讨价还价政策----由信用和专业良好的医药专家直接同医药企业PK,是一种内行对内行的公开叫板。这样的叫板不仅揭露了医药企业药价虚升的黑洞,也将医药企业改换包装和名称糊弄患者的涨价花招统统曝光。对于患者而言,除了欣赏了一出惊险的好戏外,更能从客观的药价中减少看病成本,不被无量企业的资本黑洞所吞噬。
这种政府主导的网上限价竞价的阳光采购还体现了利用市场规则和民间智慧遏制资本无序获利的执政能力,是一合法合情合理的行政举措。只有如此,药企资本才会低下高傲的头,不会得了便宜卖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