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评论特约:田亮退役背后的中国体育之痒

(2007-03-27 17:47:10)
据3月27日的新浪体育报道,北京时间2007年3月26日,陕西体育局领导确认跳水奥运冠军田亮已经退役

  “跳水王子”田亮的退役使其既往的辉煌和传奇成为美丽的过去,而其退役恰巧于中国跳水队在世锦赛上失却10米台金牌,也不过给“亮米”们提供了依依惜别的最后一丝哀伤。抛开情感上的因素和众说纷纭的小道消息,笔者以为田亮的离去是体制和市场博弈的必然。

  长期以来,我国在体育事业上的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或省市一级的政府职能部门控制和管理体育项目,所有的优秀运动员都处于“圈养”的框架下。在此环境下,却能保证我国的竞技体育在选拔体育尖子、快速取得运动成绩等方面成效明显。但这种管理体制同样也会造成管理部门、领队、教练等同运动员之间责权利的失衡。尤其在运动员功成名就之后,其品牌价值和市场结缘、被公众追捧和被市场推广是一种趋势。在此情势下,老旧的管理体制的利益框架就会束缚运动员的市场利益驱动。具有明星气质的田亮正是在市场的招引下挣脱了管理体制的束缚才遭致被开除的命运。“亮晶晶”传奇中的郭晶晶同样也因为参与过多商务而被批评,和田亮不同的是,她以向体制屈服的代价而延续了其体育生涯。而另一例证就是曾在NBA效力的王治郅,他和体制周旋数年最终也已屈服而告终。田亮倔强的个性,决定了他和体制的隔膜。

  客观而言,这种管理体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且长期以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中国迅速成长为体育强国。而作为这一体制的产物,明星运动员们也是实际的获益者。故而田亮作为体制的叛逆者,其离心行为遭致惩罚也是时代的必然悲剧。在其被开出之后,《人民日报》曾经透彻评价:“‘田亮事件’源于运动员‘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与(中国体育的)规范和管理体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也应适应市场需要,进行自觉调整,尤其在开放市场的利益取向上实现公共利益、管理者权益和运动员利益的和谐与平衡。

  伴随着这种老旧管理体制的是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一方面,这一模式的基础并非出于全民健康的长远打算,而是基于选拔金牌体育尖子的功利诉求;另一方面,精英尖子的培养全由国家买单。而田亮就属于顶尖中明星之列,是由国家倾尽权力培养的结果。这也正是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现役运动员的无形资产属于国家”的主因。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表示:“目前,我们国家的运动员所取得的成功是国家和纳税人对他们进行巨大投资的结果,因此他们有回馈的义务,”他说,“这就如同报答一位养育并供你读书的老人。”但问题在于,这种培养机制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一是大众运动员的平等权益得不到保护;二是培养金牌运动员的功利性无法保证其在役期间有足够的学习机会,使其退役后生活无着,这样的实例已经曝出很多。而这,恐怕也是田亮挣脱体制束缚通过市场求生路的无奈选择;三是必须面对顶尖运动员同体制决裂造成的种种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管理体制抑或人才培养机制,其目的都是出于唯金牌论的功利目的。在今年“两会”上,包括前世界冠军邓亚萍在内的民意代表已就2008年奥运是重金牌还是重体育精神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体育明星抑或其他方面的拔尖人才,其商业价值的开发都将是无可阻挡的洪流。在市场的需求面前,人们指望明星们清心寡欲是不合情理的,明星参与商业活动的度与量如何解决,是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目前面临的尴尬是,老旧的管理体制能否顺应市场进行自我调试,能否改变唯尖子是论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体制不变,运动员“为我所有”的家长制作风就会长期存在,“田亮事件“就会持续不断地发生,到头来损害的还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以为,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金牌运动员的市场化和明星化并非洪水猛兽,而应视作一种资源和荣誉。在运动员已经给国家赢得金牌和荣誉的情势下,适当给予运动员自我的个性发展和利益补偿,并无不可。若以开除和清洗作为惩罚,显然不是聪明之举。就田亮而言,若没有胡佳的存在,他的退役恐怕就是2008年 中国跳水的巨大损失。

  没有田亮的中国跳水依然是“巨无霸”,而退役的田亮似乎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理性的设计。谢天谢地,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但是,对于老旧的管理体制而言,面临的市场挑战依然存在,需要警醒!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