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时代的诗性叙事
——阅读徐兆寿长篇小说《生于1980》

杨光祖
我省作为一个边缘省份,这几年在长篇小说的写作方面,发展特别快,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与作家,如王家达的《所谓作家》、雪漠的《大漠祭》、徐兆寿的《非常日记》、尔雅的《蝶乱》等。2004年刚开头,我省作家史生荣的《所谓教授》、徐兆寿的《生于1980》,70年代作家许锋的《新闻记者》又一并悄然出版上市,一时反响颇好。
《生于1980》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部很不错的带有浪漫色彩的长篇小说,写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通过胡子杰的情感经历,反思了人生的伤痛。胡子杰家境优越,是那种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让人羡慕的是胡子杰还有一副出色的外表,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酷”,是帅男。在大学里有很多女同学追他,在社会上也有欧阳澜这样的出身背景复杂的美丽女性苦恋,并且长期同居。我个人认为作者关于胡子杰和欧阳澜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而相对来说那些大学同学的形象就单薄得多了。欧阳澜是在百乐门工作的人,这是个涉嫌色情的场所,而欧阳澜的情感也是非常复杂而多色。相对纯真的胡子杰对欧阳澜的痴情,以至最后送走身患癌症而死的欧阳澜,那种痴,那份情,都让人想起小仲马的《茶花女》。但是它又有很多的不同,《茶花女》是纯粹的浪漫主义小说,而《生于1980》已经有了这个时代的欲望化的东西。胡子杰身上有很多《麦田的守望者》、《在路上》等美国小说中的那种颓废、嬉皮气,欧阳澜之外,他与其他女性的来往,就很有游戏人生的味道,被同学称为花花公子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胡子杰的颓废不同于贾平凹《废都》里的庄子蝶,胡子杰还有梦想和追求,还经常想起《老鹰之歌》,他最后还有一个归宿,就是回归自然,回归乡土,逃离城市,到一个偏僻的乡间去,不过,这个归宿同样也是非常渺茫,他能找到皈依之所吗?(回归乡土,这好像是目前一部分作家解决都市灵魂异化的一种常见的写作模式)至于有人认为胡子杰是当代的贾宝玉,那不但是皮相之见,更是荒谬的误读。贾宝玉绝不是这样的滥情而流于感官享受,也绝不会逃到刘姥姥的乡下去。
徐兆寿本是个诗人,曾出版长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洋洋洒洒,才气横溢。我印象中,他是个看见夕阳,就想大哭一场的行吟诗人,经常会抱着一把吉他,弹唱一些忧伤的歌。从作者性格来说,他可能更适合写作自传性、抒情性的小说,而不是那种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小说。有朋友说,艺术更应该是浪漫主义的,或许这话是对的。弗洛伊德说:“艺术家就像一个患有神经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杜拉斯说:“整整一冬,都属于这种癫狂,后来我就写了《如歌的行版》”“我恰好有几分天才……写作激发了野性”。徐兆寿小说的浪漫情怀在当下这个欲望化的消费时代和语境中,的确很罕见了,滚滚红尘里,仍能葆有一颗浪漫的心灵,一颗思考的头脑,并能耐得住寂寞,致力于长篇浪漫小说的创作,这是真正的诗人才能做到的。《生于1980》的一个优越之处就是它的诗性叙事,它是某种意义上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回归。首先,从小说形式上看,它由丽达与天鹅、老鹰之歌、Long
Long
Ago、在那遥远的地方、当你老了等几个章节组成,而这几个标题都是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经典或歌曲经典,或者是中国的情歌经典。其次,小说围绕它们展开情节,小说处处都有华兹华斯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大师的代表诗作出现,与酒吧、夕阳、吉他、抒情诗选、爱情歌曲、西方名画、夜晚的地铁、飘忽的美女等等共同组成一个非常浪漫的柔软的气氛(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一些非常欲望化的叙事)。而且,小说的语言也是非常柔腻,富有汁感,有一种现代的古典韵味,甚至带有中国明清艳情小说的某些特征,给受众的阅读美感是很足的。总之,相对于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非常日记》的故事性和社会问题特色,《生于1980》是一种更贴近文本的写作,一种作者内心流动的自然呈现,一种和作者血肉相连的叙事,或者说是一种更体现徐兆寿文化基因、心理隐秘的真实书写。
周作人说:“小说不仅是叙事写景,还可以抒情;因为文学的特质是在感情的传染,便是那纯自然派所描写,如淑拉(Zola)说,也仍然是‘通过了作者的性情的自然’,所以这抒情诗的小说,虽然形式有些特别,却具有文学的特质,也就是真实的小说。”1988年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已经注意到周作人这个观点,将此视为中国小说审美意识转变的代表性观念。抒情化小说取代了传统小说的“性格”、“典型”这一写实小说最高审美范畴,而追求一种意境。徐兆寿的《生于1980》就是这样一部抒情诗的小说写作,是一种诗化叙事。所不同的就是在他这里,抒情化写作里面已经有了很多杂质,有了一些欲望化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徐兆寿的诗性叙事不是冷静的而是热烈的,是浪漫主义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激动、流泪、会满地乱走。
“在每个薄雾的夜晚/将她深深的怀念”“我看见柔弱的女子含泪逝去/多情的才子打马走过人间
化为野草”,徐兆寿的抒情叙事里大部分是恋情,是追怀,是自恋式的抒写,不过,也不乏大气、雄浑,浪漫里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用抒情的笔触书写复杂的爱情,浪漫的故事,另外还谈光明、爱、信仰、宗教、自然,多了一点终极关怀。小说中对人生、爱情、彼岸的许多议论、说理,无疑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我们知道徐兆寿虽不是思想家,但却是努力想成为思想家的那种作家。他的信仰追求不乏形而下,充满肉感与深情,是那种诗人的信仰,不是神学家的信仰,不过,这种信仰状态呈现在小说创作中往往是比较成功的。
徐兆寿是有才的,短短的两年,就写作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而且都在水平线之上,确实是可喜可贺。不过,《生于1980》,作为长篇小说,当然也有一些不容讳言的缺点,比如,我们能感觉到徐兆寿这颗“纷乱的灵魂”,感觉到那颗灵魂的骚动和不安。但在写作理念上还是有些混乱,我们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是对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的思考吗?我觉得不是,它并不是一部关于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小说,如果勉强说的话,我觉得更像一部都市少男少女的情感小说。作为一部准通俗类畅销小说,《生于1980》是成功的,我想会有许多读者,尤其是少男少女。可严格地说,在文学性的独创性方面好像略有欠缺。我知道徐兆寿对郭敬明小说的成功非常企羡,《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他经常提及的作品,尤其后者的发行过百万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追求作品阅读效果的力量,并没有错,只是“抓住”读者的同时,还应该提供给读者一些厚重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生于1980》是一部浅薄的小说,它还是有它厚重的地方,还是有很多超越通俗类小说的质素。一个朋友说过,我们是完美主义者,作为评论者,我们更习惯于在小说中找缺点,或者这就是职业阅读的特点,也是被写作者所讨厌的原因吧
2003年3月9日写于兰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