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时候大雪糕回忆新加坡榴莲雪糕 |
分类: 手随心想 |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怀念亲人会有更多感伤,就来想想儿时的“稀罕物”吧……
小时候看到卖冰棍儿的就高兴——是那种四个小轱辘的车,上面放一个箱子,箱子里垫着厚厚的被子,揭开就有一股清甜扑面而来。冰糕上有一层薄纸包着,记忆中我也有过拿碗买冰棍的经历(没有包装的)。卖冰棍的往往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推着小车胡同里转,或者坚守在一个繁华路口。
在我爱吃冰棍的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冰糕的式样少得可怜。主要有三分、五分的“小豆冰棍”、“奶油冰棍”,还有就是我这辈子都忘不掉的一毛二的“北冰洋雪糕”。
如今那雪糕的样子只能保留在我的记忆中——包装纸上印着北冰洋的商标,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北极熊,黄色的字体写着“大雪糕”,每次看着包装都让我有清凉的感觉;雪糕也是黄色的,嫩黄嫩黄的,散发着浓郁的香草奶油味儿,甚是诱人!因为它扁扁的,我也叫它“雪糕刷子”。(真后悔没有留一张大雪糕的包装纸!)
小时候,我每次和姥爷上大街都会有冰棍吃。四、五岁的时候,“懂事”的我都会主动把姥爷往“北冰洋”冷饮店那里领。因为大街上卖的是几分钱的冰棍,只有那里才有“北冰洋大雪糕”。谁能说小孩子傻呀?我们从小就是“美食家”——坯子。
到了今天,冷饮花样百出。从昂贵的哈根达斯,到价廉的“老北京冰棒”,我却始终没有找到哪一款能媲美“北冰洋雪糕”。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很同意之前网友留言说的一句话——“怀念从前啊!生活越来越好了,滋味越来越淡了。”
倒是在新加坡找到一些儿时的感觉。那天走在街头,看见了卖雪糕的推车,一对六十来岁的老夫妻在忙碌着。和我们的“棍”不同,他们的冰糕是“砖”,而且是“大板砖”。按照上面的印痕,他们一刀切下去,两面用两片华夫夹着吃。一块冰糕就像一块肥皂大小,这样一小块5新币(更改:实为1新币)。有好多的口味,我选择了榴莲口味的,啊,好吃哦!不仅有纯正的榴莲香气,更有绵软细腻的口感。吃完了,再买一块吧……
连平日不喜凉食的母亲也吃了还想吃,呵呵。雪糕吃完了也就完了,没剩下什么。不过老夫妻俩的身影留在了我的记忆库中(下图)。
朋友们,在你们的孩童时代有哪些“耿耿于怀”的食物呢?都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