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缘
(2023-12-16 15:12:37)
标签:
报纸母亲生活回顾 |
分类: 生活随笔 |
记得大约是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周末回父母家,总是看到母亲拿起一张小报目不转睛地看来看去,不由得引起我的兴趣。原来母亲的新作又被该报采用。当然还是那个话题,“皖西特色菜肴”制作,也就是食谱吧。虽然是个豆腐干般大小的文章对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当过中学语文老师、报社记者编辑的她不算难,但写饮食文章对母亲来说还是挺用心,因为毕竟不是专业出身呀。这是母亲后来在当时的地区饮食服务公司(皖西饭店)工作时留心老师傅制作手艺,又根据曾经担任原地区厨师培训班老师时的心得而写成。这些知识在当今发达的网络时代获得不难,但住前近30年,还是报纸的作用比较大。母亲还常把这些食谱在家里常露一手,我记得“清蒸狮子头”(大肉圆子)很鲜美,每逢这道菜上桌,不一会就被家人分享一空。
母亲与皖西广播电视报(后称六安广播电视报、六安新周报)结缘大概与六安老报人有关吧。据悉怀远叔叔在报纸启动时期发挥过作用。国潮女士作为那时的报社老总也与母亲熟悉,常邀请她写写这类烟火味浓的文章。一来二去,她就在退休后发挥了这个余热,并乐此不疲。那时报社在人民路,离家不远,她就把写稿送稿看报当作乐趣了。母亲还常同我说,这个报社的小年轻们真不错,既认真又热情,这份报纸办得很有生活情调和品味哦。母亲最得意的事是有一年春节,报社邀请她和周斌阿姨以及两位小朋友拍摄了一组红红火火过大年的照片,并刊登在报纸首页。母亲儒雅的风度、大红的着装,着实表现出老年人精气神,这是她老年时最得意的一张照片,也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我与这张报纸结缘是2000年后的事了。特别是2005年前后我担任了五年市广电局新闻宣传科长,那时我们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内刊,叫做《声屏报析》,就是评析系统内广播电视报社的新闻作品,帮助其扬长避短,提高质量。巧的是2005年搬入广电中心后,我们科与广电报在同一楼层,加上我乐于帮助系统内媒体伙伴们新闻作品创优,于是成为他们创优的参谋。田心、天明、王威等常到我办公室,或是我到他们编辑部,与他们共同琢磨新闻标题、导语、文章结构等写作事宜,总想写出既快捷、新颖又有文采、接地气的新闻佳作。针对这类报纸时间性不占优势的特点,大家商定在新闻的深度、视野角度和鲜活性上狠下功夫,比如对抗洪救灾、文明新风、客运列车开通、安徽心连心艺术团来六安演出等新闻事件都一字一句推敲。经过刻苦努力,他们的付出结成硕果,取得了好几个省、市新闻大奖。作为一张普通的地方专业报,真是不容易啊!我也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后来我到市文广新局工作,遇到了市图书馆开馆宣传的事,就想到曾经在一起愉快合作的报社伙伴,于是请他们帮忙。我对图书馆有一种朴素的情感,记得我小时候在地委大院宿舍生活时期,有一年夏天大人们弄了好几百本图片放在路边任我们去翻看,那种幼时的读书愉乐一直深深扎根脑海。成年后总感到自己读书的时光少了点,遇到好的读书环境不多。后来九墩塘边办了个有点模样的“黄金书屋”,听母亲说后我也去办了张借书卡,常去借阅浏览。因工作缘由,2013年我们与上海浦东图书馆合作建立了“候鸟书屋”,也因此见识了现代图书馆,并为现代图书馆的高大上及人性化所仰慕。可是我们图书馆开馆时,工作人员中没有懂得新闻宣传的,图书馆也没有自己的公众号和视频号,于是我自发承揽起这项事务。从“
在我退休前后介入了皋陶文化研究工作。作为一个六安人,如果不知道皋陶可以说有点欠缺,当然也情由可原。在我小时候,其实也不知道皋城这个说法。但如果你翻阅一下明清时期的《六安州志》就会明白,州志上对皋陶与六安的关系有重点记载与论述,可以说六安先人以这位先祖为荣,更以这位先祖作为六安历史的起点,所以我们坚信皋陶文化有充足的理由,为皋陶文化做点事义不容辞。2005年成立了市皋陶文化研究会,大家推选我任会长,我提请报社朱天明先生为研究会理事。天明对皋陶文化宣传情有独钟,每年的皋陶祭典他专门安排新闻宣传,刊登现场图片,让六安市民逐步加深印象。在我们创作《伟哉皋陶》系列动画片后,他们以《形神并茂入眼来》《自古纨绔抱憾多》的通讯形式对动画片创作的背后故事给予深入报道,帮助读者解读。报社还专门创作了皋陶法治小故事宣传片,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两代人曾与它结缘,既是一种缘分,也有一种情怀吧。作为一个曾经和当地媒体打过不少交道的人我知道他们的坚守与自信,我衷心祝愿它(广电报、新周报)生命力强,务实又鲜活多姿,为大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