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拾履得兵书
从一个古字"睢",到一座古城的启示
——
张良得书黄石公,吕布被擒白门楼
文/秦子陵
一个城市若能让人记住,绝不单是名字的关系,而是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例如上海让人铭记的是十里洋场外滩风光,北京是气势磅礴的故宫,而苏杭则是园林与西湖风光,扬州秦淮风月,厦门的鼓浪琴岛,绍兴的水乡风情……等等等等。
地域广博的中国,城市也数不胜数,其间许多有如上面子陵说到的这些,已有如名片一样被人记在脑海里,还有许多是子陵所不知道的。
最近,一个奇怪的平面广告出现在《新京报》上,最开始三天,都只是田字格里一个大大的“睢”字,最后一天才露出庐山真面目,原来是说“睢宁”。
子陵一直标榜自己是中国古文化爱好者,但如果不是最近闹得欢的这个特立独行的广告,或许子陵终究不可能知道睢宁这个地方。
首先是这个“睢”字,许多人也许觉得陌生,读“虽”字音,《说文》中解释,睢,仰目也,可作形容词或动词,就是“仰视”、“仰视的样子”。这个字平常生活中鲜有用到,子陵对这个字的了解,也止于两个人名——唐睢与范睢。前者就是战国末期安陵国那个出使强秦“挺剑而起”宁“血流五步”也不辱使命的唐睢,后者看了网络小说《大秦帝国》的都知道,便是秦昭王的宰相,他干过最有名的事就是反间计使赵弃廉颇用赵括,让白起轻松剿灭了长平的四十万赵军。

境内黄河故道
而睢宁之命名却与此二人没什么关系,其“睢”指的是睢水,为战国魏所开鸿沟支派之一。这个睢水子陵并不陌生,因为就是在这条河里头,刘邦的几十万大军被项羽打得灰飞烟灭,“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那之后没太久,汉初年间,黄河夺淮,砂土将睢宁境内良田全部毁没,以至此地数百年无县,到金时恢复县制,命名为“睢宁”,意思是期望睢水不再为患,百姓生活安宁。
然而睢水却并不真的因为起了这个名字就安宁了,依然是屡屡为患,王明元在其诗《睢城水涨》中这样描述:“寂寞孤城下,长河汩汩来。蛟龙凭水横,鸿雁入秋哀。白诸沙全灭,青郊云未开。书生徒极目,无力极天灾。”清顺治年间的贡生马斯藏也有一首同题《睢宁水涨》诗:“天地沧桑改,孤城水淼茫。四郊龙喷薄,一足鸟倘佯。波动乾坤转,霾沉日月荒。济川徒有志,无力念穹苍。万重波作恶,百里岸随流。井颖鼍行市,云霞骇蜃楼。浮槎依古木,悬釜傍寒洲。野哭千家是,谁怜蒿目忧。”
历朝历代,睢宁县屡毁屡建,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睢宁人世代兴修水利的努力终于使得睢宁真正长久安宁了。
单解一字,便知道了这个古城的许多历史,但照着子陵不依不饶的个性却不止于此。如同许多资料记载古代大事一样,古代地名后面都会加个括弧,里面写上“今某地某地”,这睢宁在古代还真是个相当著名的地方。
自夏禹起,此地便有“国”制,称为下坯国,旧址就在如今睢宁县北部的下坯镇。说到下坯,子陵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两个名字——张良、吕布。高祖刘邦的名相张良圯桥三进履得兵书(就是捡鞋子的故事),那个“圯桥”便是在下坯的;另有《三国》中颇有名的吕布被擒之处——“白门楼”,吕布最后兵尽援绝死守之处,就是下坯城,曹操于此处水淹下邳城擒杀吕布,一代乱世枭雄、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就此陨落。

小时候看过的三国连环画之“白门楼”
许多如同睢宁这样饱含历史沉淀的千年古城,今天都已经淡出的人们的视线,看《三国演义》的,很多人都知道下坯,却没几个晓得今天的江苏睢宁,一方面,罗贯中不可能在书里头标注,另一方面,睢宁这个睢字也给大家记住这个地方带来一定的困难。困难归困难,若拿这个字做文章,却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好追根究底的,去研究这个字,在寻觅的过程中,进而了解了这座城市,这样“以字解城”的模式,不失为类似的城市宣传自己的一个颇为有效的手段,至少,子陵是着了此道了,不能不为此举拍手称妙。
子陵也希望越来越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古城能够用类似独特的方式,让人们记住自己,古城换新颜,今华夏之鼎盛繁荣也指日可待。
秦子陵
2009.3.19
『申明』
一、本文仅代表博主秦子陵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他人或媒体立场;
二、原创文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勿以任意方式转载引用;
三、博主联络方式: Mail missindark_su@hotmail.com
近期导读:
阿娇若想顺利复出千万别学张柏芝(图)
阿娇复出后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图)
李湘究竟哪一点让公众不满意了?(图)
点此阅读彼岸博客其他文字
点此返回彼岸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