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输液会危及生命

标签:
西欧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病毒性感冒 |
分类: 医疗 |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开放式静脉输液系统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的。改进了输液管路,减少了污染机会,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工业化程度高,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系统,它是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同时软袋一次成型,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医疗机构要严格把握输液指征,坚持做到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注的不静注。由此可见,采取静脉输液是这三种治疗方法中最后的选择,也就是说,不到不得已时,别轻易采取静脉输液疗法。
http://lady.southcn.com/6/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00603/90fba609e4270d7166cf3a.jpg
静脉注射遍地开花与其起效快大有关系,但也不排除肌肉注射因药物利润空间少而被淘汰。
身体有了小病小痛,单靠吃药好不了,扎上一针――这种肌肉注射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小医院很是普遍,如今却被吊瓶所取代。甚至有家长提出给孩子打针,却被告知“我们这里没有肌肉注射针,只有静脉输液”。曾经很盛行的肌肉注射针为何“退隐”?静脉输液为何会大行其道?
急诊扫描:
患者多吊瓶极少打针
来到市儿童医院,因这段时间天气变化大,因感冒、发烧、腹泻到医院看急诊的患儿很多。在医院门诊大厅,有不少拖着吊瓶的父母和孩子。家长李先生说孩子发烧,来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要打针,直接就开了静脉注射药。医院还为需要注射的患者开了专用的病室。
现在医院急诊是不是都很少打针,都改为吊瓶了,肌肉注射针也不是完全不打,只不过比例比较小。
有些患者主动提出要打针,却也不容易实现。一位女士前几天带发高烧的女儿到附近的社区医院看病,医生说想要好得快最好吊针。想起小时候感冒发烧一般都打针,而且觉得吊针时间太长,向护士提出想打针。谁知护士回答说没有肌肉注射打,都是打吊针。一些病人回忆起小时候打针的趣事:最怕的是针筒即将刺进皮肤的那一刻,心都跳到了嗓子眼;打完针有时痛得要命,僵着半边屁股离开医院……
能用口服药解决尽量不注射
随着肌肉注射针逐渐被冷落,静脉注射已成为药物注射的主流。打吊针虽然起效快,但也有适应症,不少患者忽视了它的副作用。实际上,静脉注射在大小医院被滥用的情况已很普遍,这非常值得警惕。
静脉注射有明确用药指征。拿常见的感冒发烧来举例,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并合并了肺炎、失水、气促等重症才需要用到静脉注射,而单纯性的病毒感染如果不是持续高热超过五六小时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而且目前还没有静脉注射的特效药可以对抗病毒性感冒,也就是说如果是病毒性感冒打吊针也是没用的。
从用药原则上说,可以用口服药物解决的问题,不要用到注射药物。很明显,一有病就去吊针是不对的。儿童医院打吊针最盛行时急诊部每两个门诊病人中就有一个会打吊针,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最近通过严查静脉注射用药原则的方法,使静脉输液的使用量降了下来,门诊5000人次病人中约有1000人次左右会采用静脉注射。
原因分析: 为何肌肉注射逐渐“下岗”
1易引起肌肉损伤
肌肉注射现在逐渐少用,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肌肉注射很可能引起肌肉损伤,进而引发臀肌挛缩。如果多次反复臀部肌肉注射,注射针头的反复机械性刺激以及药物的影响,可能会使注射部位的肌肉纤维化,出现局部“化学性炎症”,肌肉失去弹性导致挛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不少孩子因为多次打屁股针而发生肌肉挛缩,影响到下肢的运动,出现了‘蛙腿症’。肌肉注射也不是完全消失,现在有些特殊药物制剂还是需要打屁股针。
2吊针起效快
静脉注射遍地开花与其起效快大有关系。肌肉注射时药物从肌肉进入血液需要时间,而静脉输液则直接将药物打入血液,药物达到血液浓度的时间短,吸收快,起效要快很多。
不少病人觉得静脉注射起效快,特别是有些人希望快点治好以免耽误工作,就诊时不少人主动提出要打吊针。医生为免医患纠纷也愿意“迁就”。这些心理助长了静脉注射的广泛采用,而肌肉注射则慢慢“靠边站”了。
3不排除利润驱使
打针一针才花几元到十几元,但打吊针连药物加注射费却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两者费用相差挺大,不少患者认为肌肉注射逐渐淡出的真正原因是肌肉注射没钱赚。
从药物的利润空间上看,不排除肌肉注射的药物因为利润空间比较少,逐渐被生产厂家淘汰,相反静脉注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功效近来被广为“吹捧”,很多生产厂家想方设法要占领这一市场。
为此,生病了不要动不动就输液,即使在必须输液治疗的情况下,病人也应该往正规的医院,在合格的环境下、正确的操纵下进行输液。
◆相关知识
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常见的输液反应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药物不良反应:
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
常由于输进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冷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
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进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纵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冷、发热等全身症状。
4、急性心衰:
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患者应对输液反应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医护职员,积极争取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