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外分析师荐股常识选股 |
分类: 调研/打假/黑幕 |
在咱们的太扭曲的A股市场,早些年的股评家代名词貌似就是黑嘴。黑嘴在早些年/尤其庄股横行年代很有市场,很有粉丝。2008年后其误导作用在慢慢减弱,因为:一是股民慢慢成熟与理性多了;二是价值投资/价值投机的股民越来越多了,开始亲自分析研究公司基本面了,慢慢明白天下不会掉馅饼了;三是监管层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
在成千上万的分析师当中,俺至今仅发现一个还比较靠谱的(有点孤陋寡闻吧?),那就是非常有名的“最佳中国分析师”、“最敢讲真话的和有良知的分析员”-张化桥。张化桥很聪明,知道在这样群体里迟早混不下去的,早早离开了,而且是离开了这个证券行业…就是这么一个难找的靠谱分析师,人家从来就不敢买A股(因为太高估,风险特别大。尽管过去20多年咱们A股的无序性/市场无效性造就了太多的投机机会,让很多幸运者赚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收益率),但是,一些继续在战斗的分析们却依然不断在口若悬河,请看:
银河证券传媒行业研究员黄驰2013年9月中给机构投机者的邮件(不对散户公开):“我承诺:如果365天后(2014年9月11日),掌趣科技、乐视网和人民网跌破今天的市值,我就辞去首席分析师职务。”【赟注:正确理解为跌破当前的股价。假如未来一年兼并收购了特别多的资产,又增发了很多股票,那市值并不是因为股价上涨而做大了/但股价却暴跌了,还有意义吗?经常看黄驰研究报告的一些机构投机者是否太TWO呢?如此不靠谱的分析师居然有如此不靠谱的承诺,中国股市怎么了?】
据查,2013年9月11日,人民网收盘价为76.76元,静态市盈率93倍,静态市净率9.96倍,俺想问问当时的内在价值是否超过12元?而掌趣科技当时停牌停牌股价40.96元,静态市盈率161倍,静态市净率16.7倍,俺想问问当时的内在价值是否超过5元?乐视网当时股价31.84元,静态市盈率131.6倍,静态市净率20.3倍,俺想问问当时的内在价值是否超过4元?静态市净率超过20倍的有多少正常的呢?别急,等海水退潮后就自然知道了。
更早前的 2011年11月25日,乙肝疫苗故事天天讲的重庆啤酒股价当日创出83.12元新高,此后连续10个跌停板,后继续下跌并一口气跌倒20.16元,19个交易日最大跌幅为75.75%。一年后的2012年12月3日创出12.58元新低,最大跌幅为近85%。
重庆啤酒如此高估值可从一个乙肝疫苗故事开讲开始:从2011年6月开始重庆啤酒发布乙肝疫苗研究进度公告,每个月均会在月初公告一次,泡沫破灭/开始跌停时已经发布了7次的相关公告。内容大致是有多少例受试者完成了多少周临床实验。在此期间,券商分析师也是推波助澜,成为股价上涨的一大推手。像兴业证券2011年9月2日以后发布了7篇关于重庆啤酒的报告,每次都是给予“强烈推荐”的评级,貌似从未提示风险。在其发布的报告中称,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创新性是前所未有的,其市场价值、经济效益也是空前的,2011年完成II期临床,并顺利进入III期临床的话,该疫苗对母公司的贡献在110元/股以上,并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而从2009年8月起, 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晞(曾获最佳分析师称号)和华创证券的高利和廖万国(医药生物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分别发布29次和7次研报,明确给予“强烈推荐”,貌似从未提示风险。重啤股价貌似也很争气,从09年8月的15元多飙升至2011年11月底的涨停板价83.12元。
沪港通快开了,咱们A股要长期走牛,如没有境外机构的理性资金大量进入,恐怕只是一个梦想。再来看看境外机构如何看待中国分析师们、高估值与选股的吧:
据21世纪经济近日报道整理:沪港通热潮下,国内某券商分析师吴X前段时间到中国香港、新加波、中国台湾跑了一圈,了解外资的投资逻辑和选股偏好,不料,这一圈走访却彻底颠覆了他多年的所谓研究经验。
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昊X向某家外资机构推荐了一只基本面不错的新经济类股票,估值是35倍PE。老外一听市盈率是35倍,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你有常识吗?你工作几年了?"【赟注:这个分析师貌似还是比较“理性”的。前些年尤其07年大牛/09小牛,几乎所有的中国分析师都在推荐80-200倍PE的牛股,例如万科80倍估值时/中国平安150倍估值时还在极力推荐,有题材的垃圾股就更不用说了。上面提到的也是例证。】
伴随着这句质疑,老外脸上还隐隐流露出的潜台词是"35倍市盈率买一只股票,简直是疯了"。
这让吴X感到自己的研究水平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赟注:赟认为,咱们的分析师研究水平还真不咋地,稍好点的去做公募基金经理,再好点的去做私募基金经理,再再好点的去做自由投资者了,最好的离开了证券行业,如张化桥,留下的是什么呢?那些去做基金经理的是否有业绩突出的?】
随后与多家外资机构接触中,吴X发现国际机构普遍对估值有着严苛的要求,一旦市盈率超过30倍,已是难以接受。
"如果是在内地,你向机构推荐一只10倍市盈率的股票,机构肯定会质疑你有没有常识。"事后回想当时的一幕,吴X感慨,海外与国内机构的选股偏好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除了要求低估值外,吴X发现外资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亦有自己的标准。他们倾向于投资大股票,市值规模要达到20亿美元以上。
"这并不是说老外觉得小股票不好,而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覆盖一堆小股票。"吴X说,海外近1000亿人民币规模的共同基金,只有6位基金经理管理。但这只基金的投向是31个市场,并非仅仅只是A股。
除市盈率、市值规模外,外资机构尤为关注公司治理。
"老外不能接受有内幕交易信息的投资标的,即使是采用市值管理模式的公司,一样要规避。"吴X说,一旦投资的上市公司高层出事,老外觉得很难向持有人解释。【赟注:更多了解请点击:《小心市值管理陷阱
多为讲故事画大饼》】
事实上,外资对风险的关注亦体现在对上市公司财报"三张表"的关注点上。
"内地机构更看重利润表,不在乎负债率有多高。但老外认为高负债率代表高风险,更看重现金表和资产负债表。"吴X说,老外选股要求投资的标的必须有三年以上正的现金流。
与内地机构投资行为不同的又一个细节是,海外机构并不喜欢一只股票买入后大幅上涨。
"有些产品的契约写明每年换手率不能超过20%。这意味着平均一只股票的持有期限是四至五年。"吴X说,若是一只股票买入快速上涨,估值超过他们的承受范围,但又不能卖,基金经理会觉得很苦恼。
与此相比,内地很多公募基金一年的换手率达到400%以上。从这个纬度看,吴X认为,外资机构投资一只股票的时间会比较长。
低市盈率、大市值、高分红率、低负债,这些指标表明老外的选股标准和偏好与内地机构有着巨大的差异。
吴X认为,这种差别的存在,一方面在于两地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不同,海外的融资成本远低于内地的融资水平。另一个因素则是市场成熟度不一样。
"海外机构的期望值非常低,他们对投资回报的预期是每年4%-5%。"吴X说,如果有两只股票给国际机构选择:一只是半年会涨50%,但随后股价会打回原型;另一只是能在三年以上时间持续每年获得5%以上的回报,外资的选择肯定是后者。
最后,赟要再重申一下格雷厄姆一直在歇斯底里般强调高估值的危害:任何超过40倍PE的股票都是有风险的,无论它有多高的成长!
《高估值是"有毒金融资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