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峻毅的博客随笔感悟文学原创新散文爱情婚姻结婚证峻毅 |
分类: 散文★随笔 |
后悔?后悔只是该做的没做,而造成的损失或过失,后悔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却做了的事感到伤心,懊悔。
佛经里面说;“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后悔像一支箭,刺穿了你的心拔不出来。也就是,你一辈子都要被后悔的箭伤害!我认为后悔基本是非常负面的,所以我行事处世似乎没有不与后悔为伍。
从佛教思维的角度来看,忏悔与后悔是非常不同的!忏悔是发自内心的觉悟,把自己的遗憾和过失用某种方式表示出来以获得原谅和心理平衡。
“忏悔”是“泊来品”,是“混血儿”,那是印度的梵文跟中文结合后一个很巧妙的名词。“忏”字是来自印度的梵文“忏摩”,然后加上中文的“悔”字。“忏悔”真正的意思是要人们“断悔”,要求断两个悔。一是断掉后悔之心,因为后悔心会一直折磨你、一直伤害你,应把它彻底切除。二是不要忘记,要断除那个让你后悔的原因,也就是要除掉那个造成你后悔的行为。
然而,我们再听听徐荣泽博士在讲“EQ情绪的九种自我管理能力”时,其第八种能力,讲的就是“忏悔”——在基督教的信仰里面,它则强调原罪,所以你心中的罪恶感越强烈的时候,你渴望得到上帝拯救的心就越迫切!这个时候罪恶感跟上帝的拯救结合在一起,那种宗教信仰的感应力是最强的了。佛教刚好相反,佛教认为不可以有罪恶感,罪恶感会让人自暴自弃,罪恶感会障碍禅定的开发。不妨去体验一下,任何人有罪恶感,或对任何事情感觉到后悔、感觉到遗憾,如在修禅定,修到要紧的地方,就会卡在那里,禅也停住不能生起。所以佛教是从非常实际的观点来看后悔、看待罪恶感这个事情。因此所谓的忏悔就是要断除罪恶感,断除后悔之心。有了这第一个还不行,以后做了坏事不要有罪恶感,那会越做越坏,就会很麻烦了。所以第二个是不要忘记,要断除那个后悔的原因,也就是要断除那个造成后悔的行为,也就是说,要改过迁善,要将功补过。佛教讲忏悔是很积极的,反对后悔的,我们不能强调罪恶感。
这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很直观的实例来看。两个孩子犯了同样的过失,一个妈妈看到孩子过失的时候,不假思索,随口以把对丈夫的怨恨作为给孩子的定型责怪打骂:“你看!你这个坏胚子!你爸爸这样子,所以你也这样子!”这一下子把孩子定位在坏胚子这个框架里。这种方法教导孩子出来的孩子,除了变坏之外,没有变好的机会了,因为你已经把他定型了。此时,罪恶感就植入了他的心中。罪恶感是绝对会障碍一个人的善根的开发,所以佛教里面是反对罪恶感的教学。另一种方法,当看孩子有过失时,先用亲情关心与他联络情感,让他感受到父母没有鄙视他,再慢慢地开导他,让他接受帮助,改正错误。
其实,对人都不应该这样,何况是对孩子。应该是用比较积极的、乐观的、鼓励的方式。我们在体会佛法本质的时候,对忏悔的处理要从正确的角度来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