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会泽要办成滇东北旅游重镇,央视来寻宝算得上旱天来雨。汇报什么的搞完,文管所的人就走乡串户动员山民献宝。但老百姓不太愿意献,他们说官家人会把你献的真宝换成假宝还给你。老百姓没有律师也没有保安更没专家鉴定书,哑巴吃黄连。城里的文物贩子最怕文管所的人,他们看见你铺子里有宝贝,就说这是他家的被人偷了,你敢卖脏,咱们去趟派出所!小贩子手里的物件要么是走街串户收来的,要么是人家自己卖上门的,哪里说得清来路?遇到文管所干部一吓,连忙就给他拿走,钱的事提也不敢提。
我认识几个做古董生意的小贩子,无一例外都给吃官家饭的文管这样敲诈过。他们明明知道对方是敲诈,但不敢反抗。小贩子说:“他们要整治你还不容易?说把你的生意断了就断了。”
央视来寻宝,老百姓还是不太愿意拿宝给他们鉴。农民有自己的三段论逻辑:凡是官都欺负民——央视寻宝是官——所以也欺民。官儿们会说这个前提是错的,结论自然是错的。还有孔繁森吧?还有那谁谁谁吧?老百姓可不听这个,他们在统计学方面的才能不比华罗庚钱学森差。他们就这样判断了,于是当地农民大部分都把手里的物件卖给文物贩子,他们认为卖给贩子至少能得几个小钱儿,献了宝还回个假的,卖给谁?
我当然不太赞成农民的判断,这和逻辑学本身的概念有关,但我也和农民一样不会把手里的东西拿给官家。如果说和当地农民还有不同,就是我手里的东西只卖给信得着的收藏家。我原则有二:一是宁少卖钱也不参加拍卖——我怕真的到了他们那里还回来就变成了假的;二是宁自欺欺人也不拿给央视节目去鉴宝——原因同上;
近年来收藏青花瓷形成热潮,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成交的新闻随时可见。青花瓷元末明初形成较高的艺术价值,清代达到顶峰。所谓“战乱藏金,盛世藏宝”,当今中国的宝贝非青花瓷莫属。至于哪个朝代的青花瓷最牛,看你的喜好了。有一点是可以共识的,那就是艺术鉴赏价值上乘的最牛。艺术鉴赏价值不高,即便元青花也不太可能卖出高价。初搞收藏的人以为年代越久远越值钱,其实是个误判。文物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针对个人和国家而言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我手里有好几个元初青花碗,文物价值是有的,但艺术水准不行:粗拉吧唧像是装屎盛尿的,看上去就不舒服。卖给收藏家,他不是故宫博物院的考古研究所,收那么多丑碗做什么?万把块甚至千把块就打发你了。而这类东西国家的馆所一般又不太缺货,就算是缺,他也是动员你献:爱国主义之类的说辞忽悠,就是不愿意多出钱。顶天就给你市场价的十分之一,跟文管敲诈和还回你个假的也差不多。
在我的理解中,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和平时期不可以非此即彼,尊重个人财产和尊重国家财产至少要划等号。说起来这是国家政治是否以公平合理为基础建构的问题,国家的名义不可以滥用,否则只能制造更多的不公正不合理,迟早要出恐怖主义。
在云南居住的日子里,我目睹过很多文物交易。没有大的交易,都是一些小文物贩子和藏宝人之间的小买卖。也有外地文物贩子到云南当地大量收购的,这中间的趣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