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其实自古以来真正称得上作家的人原本就不多,我理解的作家不是写了小说或者散文的人们,是指那些对人类文化有贡献的特殊人群。这和一个人的现实价值无关,和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同样无关,只是一个和自我判断相关的单独规定。也就是说,和谁都没关系,只和洪峰自己对作家的价值理解有关。我的意思是说文学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最终需要几十个十几个甚至几个大师类的人去体现:三十年代的中国有鲁迅和巴金,他们身边和身后是一大批出色的作家:郁达夫、萧红、沈从文、钱钟书……他们一直是中国文学断代繁荣的标志。但实事求是讲,鲁迅和巴金也没能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处去描述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他们的才能有相当一部分被政治斗争遏制和分散了。鲁迅在他的晚年用杂文随笔和国民党的帮闲文人作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杂文毕竟不是小说,鲁迅没有用小说作“匕首和投枪”,证明鲁迅懂得那是对小说的亵渎。我私下里甚至以为鲁迅先生晚年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不再写小说。巴金或许是个例外,他最优秀的小说都是以人的情感为主要描述对象,这使得巴金的写作较之同时代的作家更具人性因素。但巴金也没能挣脱时代的束缚,他不停地反封建!反封建!他没有更好地跟他所敬仰的托尔斯泰学习:《安娜·卡列尼娜》虽然被正派的革命人看成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但读者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一场透穿人性的爱情悲剧。活在后人心里的只能是那个偷情的美丽女人安娜,却始终不是那个进步地主列文。
在今天,中国作家所面临的局面较之他们的前辈似乎更加困难:世界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仅给作家、也给亿万公众展示了历史和现实、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不相容,生存本身和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享受变成了压倒一切的事情。相当一部分作家在可能的享乐展望中心理失衡转而去商海打拼,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选择。他们不应该受到责备和讥讽,因为没有谁可以被指定成为文学大师,况且,大师也得吃饭和医疗。
我必须申明:一个把文学和写作当成手艺的所谓作家,无论如何都对不起文学的传统,只能说他不是矫情就是小人。一个对自己所从事职业心存骄傲和敬重的人才配得上他的职业,否则,即便你淘茅坑或者翻垃圾也不配的。在这个层面上,又一次涉及了写作者的人格境界,而且也必然要影响写作者作品的品位和境界。
我想说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如果在今天你选择了文学和写作作为你毕生的事业,你有可能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希望和将来也可能代表了疏离人类。与之相反,你选择别的也可能意味着你更进一步人类。
还有,选择寂寞和远离尘嚣。
这是另外的话题。
前一篇:战乱藏金盛世藏宝
后一篇:珞妮山庄纪事【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