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业务没关系和渠道怎么办?
(2019-01-11 19:30:36)
标签:
编辑出版版权沟通 |
分类: 图书出版 |
业务离不开关系和渠道,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关系和渠道如何才能建立起来?这需要长久、耐心、精心的努力与维护。即便这样,业已存在的关系和渠道仍有很大局限性。
打个比方。如果我与做辞书的出版机构形成了长久的合作关系,那么我与海外出版商、代理商建立的关系和渠道就只适合辞书这个领域。换句话说,这样的关系和渠道无法用于与连环画出版商的合作,只因经营的产品根本不存在同一性。
即便准备合作的商家依然是辞书出版商,那也不行。要知道此前建立的关系和渠道是与当时合作伙伴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的,诸如当初那个辞书出版商的市场定位如何、销售模式怎样、营销水平高低、品牌传播宽窄、诚信影响远近、市场认可几何。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上述关系和渠道中的这些因素与上述关系和渠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整个链条或者说整个关系和渠道就再也不灵。
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原因,一旦一个合作结束,与之有关的一切关系和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存在和利用的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兄弟以为,保存以往的商业关系和渠道意义不大。如果我说我现在一点业务关系和渠道都没有,也不过分。有人会说:“您认识那么多人,怎么会没有关系和渠道呢?”我确实认识不少人,但是业务关系和渠道与认识多少人、与多少人保持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不是说以往建立的所谓关系和渠道就没用了呢?不客气地说,以往努力的结果基本上没作用,可是以往努力的过程——请记住“过程”却依然发挥着影响:如果维护得好,就是用上一辈子也有可能。准确地说,不是过程本身,而是过程产生的积淀,也就是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两件东西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搭建什么新的关系和渠道,都需要知名度和美誉度;只要有足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切都会变得很容易,甚至易如反掌。如果要把话说明白,就应该是这样的:努力的直接成果生命力有限、可用范围不大,可是努力的间接成果却像很多真理一般放之四海而皆准。
难怪有一家国外公司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其品牌的影响胜过价值过亿的财产,只要品牌在,只要品牌形象不褪色,就是厂房都给烧掉了,照样可以在短时间内重生。举其他行业的例子我们可能不大容易理解,那就说出版行业吧。西方国家的出版社怎么卖书?靠做广告吗?不是。靠走行业渠道吗?不是。靠一本一本推销吗?也不是。是靠品牌影响力。图书这种商品太零散,单本价格又不高,很难采用品牌以外的方式去销售。我不敢说所有西方出版社都是如此,至少那些大型、销售册数动辄达百万的出版社是这样的。可见,品牌的威力有多大。
品牌的力量远不止这些。一个人若是有了很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干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能让不认识的人召之即来,为你出力。有一年我要联系一位作者,找了我现成的关系,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位作者。通过媒体、网络搜寻,也没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也就放弃了。我没有,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发了个帖子,很快就有不认识的人给我留言,根据留言我联系上了这位作者。还有一次,准备接洽海外一家出版社,通过现有手段都找不到联系方式,我就在网上发帖,结果有若干不认识的生人给我提供信息,最终联系上了那家出版社。
当然,不能是做什么事都乞灵于这种超常规的做法,因为超常规做法是有巨大消耗的,尤其是对品牌影响力的消耗很大,也就是需要日常积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其背书。从根本上讲,重点或者说注意力还是要放在通过拓展关系和渠道积累品牌上。多做常规积累,少去超常规消耗。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业务关系和渠道,还可以积累出独家品牌影响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话说到这里,各位应该明白为什么我把知名度和美誉度看得比什么都重了吧。说极端一点,我宁可得罪国内的一些出版机构及其决策人,也绝对不会让我的品牌,尤其是在海外业已形成的品牌有任何损害与玷污——那是我在出版版权领域赖以生存的基石和保障。毫不夸张地讲,这才是我最大最有力的看家本领。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任何关系和渠道都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也都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只要我的品牌影响力与合作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关系和渠道都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发展起来,正所谓“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我的作用和绝招就在于此,我将来留给合作者的也在于此。
一句话,没关系不可怕,没渠道也不用着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长远的眼光、精心的呵护与对经验和品牌的尊重,我相信“面包会有的”,所期待的很多东西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