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小朋友成长准备的古代故事
(2019-08-31 17:55:49)分类: 人生启迪 |
前两天兄弟在这里介绍了一下我的新作《讲给小朋友的古代故事》——当然,这个作品名称是暂时的。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讨论作品名称,而是想强调几个方面,以使相关人员对相关问题有个适当的了解与判断。
首先,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对我国古代作品感兴趣。我一边自学古文,一边研究古代作品。二十年前,研究结出了果实,那就是我将古文《菜根谭》译成了白话文出版。这部作品不仅在我国发行,还授权给新加坡出版了当地版本。最近几年,我又研究了三十余部古代作品。研究的新成果有这么几个。2017年,我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了《读古典作品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讲座。2018年,我再次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吕氏春秋智慧谈》讲座。我还就《吕氏春秋》这部书搞过线上讲座,参与收看的人数有点出乎意料。我举出这些例子,是为说明我撰写古代故事既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白手起家”。
其次,在广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古人倡导的一些原则、道理、思维方式等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如果将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精华传给年轻一代,那该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啊。当然,生硬而又直截了当地讲给青少年是不可取的;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将上面提到的“宝贝”传给青少年,特别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可行的。在诸多不知不觉的方式中,讲故事恐怕是最妥当不过的了。
第三,决定创作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创作的问题。是按照传统方式去做,搞个“大而全”系列,还是另辟蹊径,写出具有独家特点的作品?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还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编排?一句话,落脚点是放在讲故事上还是放在启发小朋友上?经过反复思考,我感觉根据需要创作可能不合市场销售习惯,但是却符合小朋友的实际需要。如果我迁就前者,而不管后者,创作出来的东西也许能给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可是对小朋友未必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只因同类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
第四,创作方针确定之后,我便有了选材原则。我的原则是只有对小朋友未来做人做事有启发的故事才会进入我的“大名单”,供我优中选优。不具备这个特点的我一概不要,不论是故事多么著名,不论流传多么广泛,我也会将其拒之门外。
第五,有了方针、原则,还有一个因素不可缺少,那就是切入角度与启发内容。这两方面如果与市面上流行的古代故事大同小异,缺少新意,同样会使我的作品大有滥竽充数之嫌。我绝对不会这样做。要想搞出新东西,就要深入研究故事,同时也要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方面内容,唯此才有可能写出角度新颖、启发扎实、意义不同、效果非凡的作品来。
第六,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使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方式引人入胜才行,用白话说就是好玩有趣、打动人心。只有做到这个程度,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才有可能实现。为此,我特别集中时间收听了几十段相声、十几部评书,还收听了我喜欢多年的京剧——其实,这些艺术我喜欢了几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我作了一些记录,记录了这些艺术形式给我的启发,以便我在创作过程中将其适时、适度且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我的作品中。
第七,我个人在朗读方面有一些积累。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但是演播出来的东西给一些朋友听过,他们觉得还可以接受。于是我借鉴相声、评书等艺术特点,大胆尝试亲自去讲我创作的故事。这样做的好处不少,最显著的好处是我创作的作品适合我的演播风格,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速度节奏,都很贴切——量身定做嘛。
有关这部作品的其他方面我就不多说了。我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后,会有一篇详细的序言置于作品之首,彼时各位朋友阅读序言时,将对我的用心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简而言之,我讲故事不是为教历史,不是为卖大钱,而是为给小朋友带去一些人生的启发,以使小朋友长大以后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思维、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对其人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下面这个链接是我在喜马拉雅上发表的故事之一,故事名字叫《唇亡齿寒》。如果你有兴趣,请点击进入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