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进步的几个标志

(2018-05-15 09:31:03)
标签:

出版

编辑

分类: 图书出版

每个编辑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水平,以便把工作做好。可是编辑这种工作与工业品生产不一样,很难用一两个指标来衡量。如果非要找出一两个量化指标,很容易以偏概全,更容易走向极端。在我看来,编辑水平高低、工作效果优劣倘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衡量,似乎比较容易把握方向,也比较容易树立努力的目标,从而为最终实现当一个好编辑的愿望打下良好基础。一旦编辑觉得自己的工作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就有了动力。

第一,基本功扎实。这是最低要求。所谓的基本功不外乎有这么几点。一个是文字水平,编辑完的稿子词句使用正确、意义通顺、逻辑清楚而且还要合乎语体与场景的要求。比如应用书稿,要有应用文的风格,政论题材要有政论文的语言,文学作品要合乎作品时代与人物特点。其次书稿要讲究作品对象,中外有别,童叟有别,详略得当,合乎需要。还有就是内容把控得当,对什么东西可以放在书中与什么东西不可放在书中要有比较准确的敏感性,绝对不能当一个糊涂人。除此之外,设计、印制、装帧、营销等与书有关的一些技术也要懂一些,至少不能是外行。

第二,判断力超强。编辑做的是书稿加工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书稿水平高低与市场适应性无所谓。相反书稿水平高、市场适应性强,编辑加工之后会使其更上一层楼。如果书稿原有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很差,编辑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书稿的质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判断力强不仅指对书稿的判断,还包括对市场发展趋势变化的预见性。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一本书从订立合同到出版,少说要五六个月的时间。如果不顺利,也许会延至一两年。一旦对书稿未来市场适应与否缺少预见性,图书出版之际便是淘汰之时。

第三,交际面广泛。编辑的核心工作是编书,是组织选题,这个工作性质决定编辑必须交际面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认识很多潜在作者;有了大批潜在作者,书稿组织就不会捉襟见肘。编辑的交际面广细说起来至少应该包括编辑擅长领域的中高层人士、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相关协会团体的负责人士、业内的著名人物。交际面广,信息才多,搞头脑风暴的机会才多。有了信息和头脑风暴,选题才有可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四,接受新事物。编辑这个行当是经验型行当,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不过年纪大的人有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接受新事物时比较迟钝。对新事物,别说不接受,有时候接受慢了都不行,因为慢了会错过很多营销机会。说到市场营销,如今可真是手段翻新,变化迅速,一旦未能很好地利用新手段、新方法,编辑出来的书也许就无法送到目标读者手中。新事物不仅包括有形之物,也包括无形的观念与理论。一件新事物只要有相当广泛的追求者,编辑对这个新事物就不能等闲视之。

第五,关注抽象化。前文说了,编辑是个经验型行当,离开经验,什么也干不成。然而,仅靠经验不行,必须有从实践升华出来的观念作指导,这样行动起来才有自觉性。年轻编辑经验少,所以要多做,多练,多实践。等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就要注意从经验中提取有价值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观念。形象地说,编辑做事就像爬坡,越走地势越高;越高,就看得越远,看得越广,所思考的东西也就越抽象化。这就需要经验积累过程中多动脑筋思考、总结、梳理。有些人干了几十年,老经验一堆,水平不仅不见提高,反而越来越差,原因就在于不会动脑筋思考、总结、梳理,永远纠缠于具体事务之中。简而言之,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想着实践,也要想着总结与梳理,这样的人会越走越高,道理知道得越多;实践中只想着实践,不懂得总结与梳理,这样的人会越走越低,最终走进死胡同也未可知。如果确有经验与理念形成,将其写出来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写文与写书的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总结,这种总结更有利于提高编辑水平。

以上仅是我个人经验的总结,也许适合您的情况,也许不适合您的情况,姑妄写之,姑妄观之。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