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提高业务能力的五个方法

(2018-05-16 12:05:54)
标签:

出版

编辑

分类: 图书出版

编辑提高水平的文字写了不少,但是用什么方法提高却讲得不多。本文就介绍一下我是怎样做的。

第一,每做完一件事都要思考一下得失。得在哪里?失在何处?每次做事之后,特别是初入出版业的时候尤有必要。我在改进自己的沟通能力时就是如此。某次与客户沟通有效果,为什么? 什么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专业知识还是美好名声?——统统都要记下来,以便将来借鉴;某次与作者沟通没效果,又是为什么?是不了解情况还是情绪控制不力?与成功相比,失败更要多反思。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进步就失去了通道。

第二,每结交一个人都要思考一下这个人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做编辑免不了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这是编辑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结交狭窄,选题、作者、市场难以把控。如果每认识一个人,都能从其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借以取长补短,可以设想你的进步该有多大。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漫说与现实当中人结交能学到东西,就是仔细研究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会让人获益匪浅。我看《大唐狄公案》中的玉珠串故事后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主人翁狄仁杰在领受公主交给的破案任务时没线索,期限紧,但是他依然不慌不忙,对所遇到的现象深入剖析、横向联系,最终在期限到来之前各种疑点交织到一起,令其侦破案件,将盗走的玉珠串原物还给公主。事情是一点一点积累之后做成的,只要该做的都做了,结果多半不会很差,这是我得到的启发。

第三,每做完一本书都要研究一下市场反应如何。所编图书上市之后务必关注市场反应。如果条件允许,多去卖场跑一跑,向书店店员和读者了解情况。市场反馈好,好在什么地方?市场反馈不佳,又是什么原因?如果销售情况很不理想,具体原因到底在哪里?是选题不对还是书名有问题?是内容编排不当还是封面缺乏魅力?是上市时机不对还是摆放位置不妥?有一年,我责编了一本英文读物方面的书,上市之后反应很差。经过多方调查,我意识到是读者定位不清晰,市场上需要那种书的读者太少。可以说,我编了有一本没有市场需求的书。

第四,每得一次启发就要从道理上找一找根据。人做事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那样做便成了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当编辑时不论是编书还是做其他事,都要围绕编辑这个职业的特点进行理论探索,也就是找理论根据。有理论根据,人做事的时候就会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猜测、冲动、自以为是,做事成功的概率就大很多。不过用“理论”描述这件事似乎有点大,如果用“道理”来说明就比较贴近实际。有的编辑编书喜欢大而全,一本书将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全都囊括在内,这样编书比较符合一部分作者的心愿,但是读者呢?读者也要大而全的书吗?至少从生活常理上讲,不可能是这样,因为人与人的情况多有不同,需求自然就很有差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涉及的范围缩小,将所论的事情谈深,所编的书才会赢得读者芳心。

第五,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是否能够尽你所长。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各色各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东西,做编辑也是一样。如果你非常认真,任何编校方面的错讹都逃不过你的眼睛,那就在文字校对方面多下功夫——多校对,多研究,多总结,多提炼,说不定你会成为独树一帜的校对大家;如果你灵感多,主意来得特别巧,那就在选题方面多下功夫——多咨询,多研究,多总结,多提炼,说不定你会成为出其不意的选题顾问;如果你善于交往,对市场方面的情形反应敏感,那就在图书情报方面多下功夫——多调查,多研究,多总结,多提炼,说不定你会成为一个判断力超强的图书情报家;如果你做事严谨,那就在相关法律方面多下功夫——多实践,多研究,多总结,多提炼,说不定你成为可靠的图书法律专家……

以上是我做编辑以及后来做版权贸易积累下来的经验与心得。还是那句话,也许适合你的情况,也许不适合你的情况,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