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汉忠
姜汉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73
  • 关注人气:24,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聘编辑的四大误区

(2018-05-09 07:32:33)
标签:

出版

编辑

招聘

分类: 图书出版

在这世界上,凡是看上去没什么门槛的职业通常都不好干,编辑就是这样一个职业。衡量一个候选人够不够当编辑的格,还真不好说。君不见很多出版社招聘编辑顶多在学历、文字、计算机软件等方面有些具体要求,别的方面还真提不出来。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编辑要想干好,还真不在招聘时提出的一些可以量化的条件。相反,越是为人所忽略或者难以衡量的方面,越是对编辑的工作成效起着重要制约作用。于是难题出现了,招聘时提出难以量化的条件,会对用人单位构成莫大挑战,而就一般用人单位而言,对这样的挑战常常以等闲态度对待之。结果是按照可量化的标准录取难以或者
不可能量化的人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而在量化标准面前“败下阵”的候选人说不定还真适合编辑这项工作。

正因如此,录取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陷阱,这样录取进来的人才不至于华而不实或者难堪所用。

第一,漂亮的简历。现如今是讲面子的时候,应聘也不例外。我就见过,很多大学毕业生将简历做得非常漂亮。看着印装漂亮的简历,面试官会有一种清爽的感觉。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依据简历招聘人,招聘工作就太简单了。我参与的招聘就遇到过这样的结果,通过外表看中的人进入工作岗位后非常缺乏责任感,所做的工作常常需要他人替其反工。虽经多次提醒,依然不改,这样的招聘就应该是失败的。

第二,优异的成绩。看完简历,大概就要考试了。这是一个重要而又不能不通过的环节。可是能否成为好编辑,考试的卷面成绩似乎说明不了问题。如果招聘一位编辑部门负责人或者更高层级的人员,这个书面考试更说明不了有意义的问题了,比如一个人的品行、习惯能从书面考试中看出来吗?这些无一不是工作能否做好的重要因素呀。

第三,能说的口才。现如今招聘,笔试常常是第一关,笔试通过之后通常都有面试。就我的经验与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很多招聘对面试的真谛了解不多,未曾很好地利用面试这样独一无二的机会。结果能说会道的占了上风,甚至给面试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一群不熟悉的人面前侃侃而谈,说明应聘者的心理素质非同一般。这样一来,如此面试毫无面试的意义,相反却多少有点“舌战群儒”的感觉。

第四,紧张的气氛。如前文所说,招聘通常都需要面试。可是如今很多面试,经常是一大排面试官面前坐着一位应聘者,那场面要多紧张有多紧张。如果一个人见识广,心理素质特别好,也许能表现得好一些。如果碰上一位心理素质一般,考试就紧张,而你的岗位要求对心理素质并不很多,那你很可能会漏掉不少比较妥当的人。

招聘编辑与招聘很多行业的人员一样,如果将其搞成科举考试,我看很多时候很难选出最终各方面令人满意且能胜任工作的人。原因很简单,复杂的人很难通过简单的考试了解,而考试得到的东西又常常是一些表面现象,说其是答非所问,也毫不过分。

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人。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有的至今依然可以借鉴。不过,借鉴的时候要小心,千万不要弄一些复杂的东西来,那样很难操作,比如《吕氏春秋》中所讲的“八观六验”以及魏晋时期的“月旦评”。实际上,业务岗位招聘,只要我们对其若干基本方面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确认应聘者是否应该录取。一个是有没有遇事动脑筋的习惯,弄个简单的题目便可测试出来。其次是否喜欢或者擅长人际交往,这也不难看出。再次是有无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测试这方面的素质需要动点脑筋。最后是有无认真做事的态度,要想弄清这一点,只需略施小小计,便可一目了然。如果这几方面能使你得出肯定的答案,应聘者录取之后多半会胜任岗位要求,将工作做好。如何考察这些方面呢?很简单,那就是放松,只要环境气氛放松,一切如常,人的言谈举止就会脱去表演的成分,真实与内在的东西就能得到充分体现。

看上去没门槛或者门槛低,往往更有门槛或者门槛更高,只因这种门槛不在表面,而在内心。门槛一旦不再表面,绝对是遇到了更高的门槛,就像男女恋爱,
“没什么要求”的时候正是要求很高的时候。不信,你就试一试。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