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版权经理人是这样“炼”成的
(2011-01-17 19:11:57)
标签:
经理人经验文化 |
分类: 版权贸易 |
撰文/姜汉忠
拙作《版权贸易十一讲》已经问世。当媒体朋友知道我有版权贸易著作出版之际,嘱我一定要写点什么,谈谈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的体会。写这样一篇东西对我而言并不难,我就满口答应了。等我准备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我该写一些什么好呢?想了想,我觉得还是把我版权贸易的经历以及体会简单写几句,说不定对读者更有帮助。
我最早接触版权贸易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九八七年,我在国家体委(现称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杂志社担任英文编辑部副主任,参加处理与美国出版商的图书版权合作事务。我们将中国体育杂志上刊登过的保健文章编辑成书,交给洛杉矶的威费尔出版公司(Wayfer
Publications)出版美国英文版。一九九○年,我们又与亚拉巴马州一位叫大卫·海古德(David
Hagood)的武术爱好者合作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中国武术杂志》(Martial Arts of
China),但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合作两年后停刊。后来我进入新世界出版社工作,作为英文编辑部副主任曾经兼管海外部,参与过部分图书的版权引进工作,比如一九九六年从美国引进《大预言——未来五百年》(The Next 500 Years),销售达到九万册。
不过,要说名副其实地投入到版权贸易当中还是二○○一年之后的事情。当年六月我被聘为新世界出版社版权部主任,从此我们出版社有关版权贸易工作事无巨细全是我一个人独立承担。虽然此前参与过版权贸易,但是由于细节经历得不多,版权贸易的全过程还是不了解。更要紧的是,手中的资源用不上,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其中包括国外的客户、合同文本、谈判技巧以及许多其他知识,无一不需一点一点积累。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问题,只要你喜欢独立思考且具备相当的职业经验,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解决。说到职业经验,我有两条恐怕不能不说,一条是我做过中学教师,面对学生讲话条理还算清楚。另一条就是人当过记者,到国外做过采访,独立工作方面有些经验。有这两条垫底,我的胆子,当然还包括信心,渐渐多了一些。不过,我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喜欢交往,更别提什么善于交往了。可是版权贸易工作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不跟社会交往,工作上要想做出点成就一定困难不少。做好版权贸易,给了我发挥长处的舞台,可是影响进步的短处如果不弥补,有可能成为前进的拦路虎。至于前面提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则可从长计议——不论是资源还是知识,只要用心去做,时间久了都会有的。
在其后的工作中,我把前面提到的几点长处都用上了,同时尽我所能学会交往,学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无论男女,无论长幼,无论中外,都要知道如何与之相处,这应该成为我们做好版权贸易的前提之一吧。经过一年的努力,成果终于出现了,二○○二年,我完成了十一本书的版权输出,输出收入达到四十五万人民币。此后几年,多数年份的版权输出都在二三十本之间,少的时候十几本,最多的时候将近四十本。与此同时,我也帮助编辑引进一部分图书。当然,对我来说,业务做多少重要,总结经验、提炼规律也不可缺少。不论是总结还是提炼,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只有这样自己做过的事情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条理化,规律化。基于这种想法,我开始试着给媒体写文章,介绍我在版权贸易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我的一点感觉好似,写文章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有些数据要核实,有些知识要吸收,有些其他领域的经验要借鉴。在过去五年中,我在出版业内业外媒体上发表了五十余篇文章,涉及的题材既有文化走出去这样的宏观问题,也有如何报价还价、用什么货币与外商结算这样的细枝末节。我还应邀到某些培训班演讲,到一些大学的出版编辑专业给学生讲课。
我之所以能在专门从事版权贸易不太长的时间内开始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完全得益于我多实践、勤思考、常总结。
多实践,就是多多参与版权贸易工作,不仅要参与谈判、起草合同、收款付款,还要进入信息了解与选题策划阶段,这样你对版权贸易的全过程就会了如指掌。我曾经策划过“实用汉语”系列图书。为此我跑到大学听课、向外国学生了解情况,与作者讨论选题方案。不仅如此,我还与外国出版社的编辑交换信息。图书出版后,很受外国读者的欢迎,重印多次,版权销售也非常火爆。该系列全部出版已有五六年之久,依然有外国出版社询问版权情况。
勤思考,就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多问为什么,从中研究出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我做的第一单生意就是从外国出版社购买版权,可是没想到支付预付款的时候发现,应付数额是第一版全部版税的两倍。虽然这单生意我是半路接手的,但是这足以让我铭刻在心,那就是洽谈的预付款的时候一定要算账。还有一次是版权销售,合同上没有结算价格,结果让版权购买方钻了空子,我方蒙受了巨大损失。再有就是洽谈心理的掌握,也是根据实践不断思考,不断研究,才日臻完善的。
常总结,就是要把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条理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具体来讲,就是要落实到书面。任何体会和经验在落实在书面之前,都是凌乱不堪的,也是没什么价值的。原因很简单,体会和经验付诸于笔端的时候,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撰写文章实际上是提高工作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是日后著书立说的重要前提。如果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能做到这一步,我想我们国家版权贸易水平将会有一个极大的提高。
本书采用讲座的形式,书中的很多素材源自我以前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以及我演讲和讲课的稿子。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对这些素材重新进行了修改、加工,如果案例陈旧且无法说明问题,我毫不吝惜地予以撤换。与此同时,有关书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我除了提出我自己的见解之外,也参考了一些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论述。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一些朋友的指点和鼓励,对此我深表谢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如此还是拨冗为本书作序。中国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姜加林女士在选题策划以及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及时有力的指导。没有她,这本书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写成,根本不可能在经济效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今天迅速出版。
我衷心希望,本书出版后有更多的人关心图书版权贸易,也有更多的人对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业内人士通过实践、思考与总结,从而让我国的版权贸易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