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出版社的急剧扩张说开去
(2010-01-18 11:23:43)
标签:
科技社科扩张杂谈 |
分类: 图书出版 |
撰文/姜汉忠
这两天去看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参展的内容,我看跟以往没有多大的变化。尽管“变化不大”,仔细看上去还是有一些趋势值得业内人士留心,科技出版社向社科类图书出版进军引发的趋势便是其中之一。
过去参加这种订货会,科技出版社通常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因为这些出版社的图书很难靠什么主渠道来发行的。如今不同了,科技出版社真是来势汹汹!我之所以说势头很猛原因在于这些出版社在有专业出版“看家”,越来越财大气粗。有些科技出版社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图书外,还出版了很多经营管理、成功励志图书、生活时尚方面的图书。还有一家出版社几年前就开始出版外语学习用书,看他们的展台,不仅有很多英语学习用书,韩国语和阿拉伯语的学习用书也不放过。前几年,我就买过他们从国外引进的一本英语工具书。站在他们的展台前面仔细观察,人们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出版外语学习用书比起一般出版社规模大多了,就是跟某些很有品牌的外语用书的专业出版社相比也难分伯仲。在一号馆B厅,你会发现,参展的几乎所有科学技术出版社都是大踏步地向无所不包的出版领域进军。
科学技术出版社打破专业“壁垒”向社科方向发展并非彼始于今日,如今不过是势头越来越猛。之所以如此,原因大体上有两个。一个就像上面所讲的他们通过专业出版积累了相当的财力。这些财力达到了什么水平呢?具体情况我没有调查过,但是通过这些出版社急剧扩张的态势可以发现,他们的财力不仅让其日常经营绰绰有余,而且还有不少钱没处可用,于是向社科领域进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开拓新领域之初不是为盈利,只为占据市场,就像其他企业一样,市场占有率是他们念念不忘的第一目标。还有一个就是社科类图书的出版门槛较低,这也为科技出版社将大量资金用于社科类出版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条件。
相形之下,社科类出版社,包括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社,活得就不那么自在。要知道,相当多的社科类和文学类图书出版常有不确定因素,换句话说这些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不像科技出版社那样有保证,因而资本积累也较之科技出版社要慢得多。加上科技出版社对社科类和文学类图书的染指,社科类图书出版社可说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在几个展馆走上一趟你会发现,但凡是社科类图书的出版社,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综合性出版社已经毫无特性可言,大家出版的图书都差不多——不仅社科类出版社彼此之间差不多,而且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某些图书相比也不占优势。看到一个出版社的图书,就会知道别的出版社在出什么,有的时候甚至连书名都很类似。尽管扎堆经营能招来客流量,可是相似或者同质图书太多,必然会导致单本书的销售量下降。长此以往,某些社科类出版社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大打折扣,兼并重组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依然有一些老牌的社科类出版社坚守着自己的特色,他们的图书虽然学术性或者思想性强了一些,但是依然有很多读者在他们的展台前驻足良久,这当中不乏肩负订货任务的书店业务人员。如果我们经常参加这类订货会或者书展而且留心这些出版社的展出情况,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出版社赖以生存的就是他们的特色出版。他们这种特色太强,太持久,一般的出版社即便也出版与其类似的图书,一时半会儿也是很难赶上他们。
其实,不光是出版社是这样,某些民营公司也是如此,特色出版社是民营出版洗牌的一个催化剂,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与竞争,最终还是回归到特色出版上,比如有的民营机构专门做女性图书,而且做得很有声势。如今一部分国营出版社正在步民营出版机构的后尘,企图以全面开花通吃天下。在我看来,这恐怕是一厢情愿,不论是从经营规律角度看,还是从国外出版业发展看,都是不可能的。最终发展结果是只能是各具特色,按照细分市场的规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只有这样才活得好,活得棒。但愿我们的出版社不要走这个事实证明不成功的老路,早日回归到自己的特色出版上来。一旦我们五百八十家出版社各有特色,我们国家的出版业的实力将有一个本质的提升。
---------------------------------------------------------
(原载于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二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原名是《科技社相煎急,社科社忙扩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