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当答辩委员
(2009-12-11 15:54:54)
标签:
硕士论文答辩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今天风很大,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出门的,可是今天我必须出门——我要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充当一回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为避免迟到,我八点三十分左右就出门了,实际上人大离我家没有那么远。可是一旦路上堵车,那就全都不好说了。还真让我说对了,我到人大的时候已经九点二十七分,从东门进去行走了十五分钟才到了新闻学院明德楼。等我正襟危坐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四十分了,仅仅比预定开始时间早了二十分钟。
这是我第一次任此“要职”,与我一起担任这一职务的还有四位资深副教授或者教授。实际上,我不仅担当答辩委员,此前我还是外审“专家”,评阅论文,写出评语,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外行。要知道,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或者评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我对论文涉及的主题知道得不是特别多。为使评语尽量适当,我不仅特地查阅了相关专业的资料,还翻看了一些教授给学生论文写评语的文章。如此下来,我才觉得我写的评语接近实际情况,才比较客观——当然那是我自己的感觉,说不定还有人认为我的评价过低或者过高呢。
论文答辩不仅有主持人,还有秘书。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主持今天的论文答辩。当她宣布开始以后,不论是提交论文的学生还是答辩委员都把精神集中起来。就像我看到的法庭上的情形,学生作陈述,答辩委员提出问题。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别的答辩委员差不多也或多或少地出了问题。接下来,学生逐一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问题回答完了,答辩委员会召开闭门讨论会,就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以及答辩提出意见。讨论结束,答辩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结果出来,由答辩秘书草拟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并当着学生面宣读。答辩委员会作出的决议连同相关文件将提交人大学位主管机关审查,最终决定是否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答辩中场休息的时候,来自不同单位的答辩委员进行了交流。这当中有人大的教授,还有其他相关学校的教授以及跟论文主题有关的一些单位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实际上,虽然彼此少有见面,但是还是有些认识的,即便不认识,通过谈论第三者,双方也都认识。说一千道一万,大家还是一个大“战壕”里面的战友。这样的答辩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对本领域的了解,也能让答辩委员得以相互交流。真不错,此类活动若有机会以后应该多多参加。
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
如需转贴或者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上的其他方式与我联系。未经许可擅自转贴转载的,本人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