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人三印象

(2008-12-31 16:56:00)
标签:

哈尔滨

音乐台

图书

印象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近日,我应邀去哈尔滨“逛”了几天,昨天才返回。这是我第一次去我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虽然是第一次去,可是对这个城市并不陌生,甚至对我要下榻的饭店都有点“如雷贯耳”的感觉。

我是乘坐动车去的。上车不久我便发现,车厢里东北人——准确地说黑龙江人比较多。以前就听说黑龙江人,当然包括哈尔滨人,很敦厚、很热情、很好客,没过几个小时我就领教了其中的一个侧面。火车眼看就要到站了,坐在我斜后方的一个大妈——恕我不恭,这个词汇的含义如今有了一点变化,高声说了起来。她是北京出生的,在北京住了十九年之后迁居到哈尔滨,如今在哈尔滨已经住了四十年。在她看来,虽然第一故乡也不错,她还是说哈尔滨好,哈尔滨人热情而有礼貌。尽管第一故乡的相亲说她是“叛徒”,她也不改,还是更喜欢她的第二故乡。听了她的一番言词,我虽然没说话,我虽然不是特别赞成她说的话——因为我是北京人,我还是为她的直率豪爽的性格所感染。老人家一席话,立刻引起了燎原之火,安静了一路的火车车厢热烈起来了······

 

邀请我们的是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音乐频率。音乐频率中有一个节目叫“读书时间”。这个节目不仅给听众送去了营养丰富且味道可口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人民做一些事情。他们了解到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肇东市第十中学刚刚落成,急需图书,便利用节目之便与出版界朋友联系,最终为这所中学捐送了一批图书。这次哈尔滨之行的过程中,我们还去了那所位于昌五镇的中学,看了那批图书的使用情况。哈尔滨音乐台上下都对捐赠单位怀有一种感激之情,尽管他们也是为了帮助他人,可是他们总是希望报答捐助者。于是,他们才邀请捐赠单位派代表来到哈尔滨商做客,领略北国风情以及当地的民风。

 

这次哈尔滨之行给我留下印象不少,也都不错。可是说起来,一时半会儿又说不完。我就从这次活动的安排说说我的三个感受。


一个感受就像火车上那位大妈说的,哈尔滨人实在而又有礼貌。我乘坐的火车还有一段时间才到,人家就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正点到达,惟恐接站的时候有什么闪失。接站人员估计我该从车站出来了,就给我打电话在什么位置,就像部队指挥员了解自己的部队是否进入阵地一般。见面之后,人家真是彬彬有礼,很快就给我送到宾馆——位于市中心中央大街旁边的有着百年历史的马迭尔宾馆。我说有个当地的朋友邀请我吃饭,接我的小姑娘马上说可以邀请对方一起到我下榻的饭店相聚。从那天开始,实际上每个晚上都有客人在当地的朋友来跟我们聚会,主人都是热情欢迎——那热情可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

写到这里,有关礼貌的问题,我想多说几句。我们这一行人都是来自祖国的首都。北京这个地方可是媒体聚集的地方,单说广播就有北京和中央两个部分。在我的印象之中,好像还没有哪个他们的同行对我这等出版人如此礼貌有加的,一口一个“老师”。放在别的地方,我叫人家老师,人家还未必理我呢。坦率地讲,这里面有地方上的谦虚,可是做人的礼貌却不是谦虚所能表现出来的。其他地方的媒体我也打过一些交道,从这一点上说,黑龙江哈尔滨广播人给我的印象最好,不光是普通的主持人、播音员、驾驶员,就连电台的领导也是对我们礼遇多多,真让我们不知说什么是好——谁都知道,广播电视里面的人是最牛的,我们在这里却没有发现牛气的蛛丝马迹。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安排细致。我们晚上去防洪纪念塔参观,看到旁边有卖糖葫芦的,随行的电台人员马上给我们每人买了一枝,让我们品尝。要知道哈尔滨这个月份,白天还经常零下十几度。此时街头贩卖的冰棍跟北京夏天卖的冰棍可是味道大不一样——凉意入口,暖意心生。当然,还少不了一个副产品,为哈尔滨的冰棍做了一次低成本的广告。类似的事情还有,我们去吉华滑雪场滑雪。当我们这些客人从雪道上来进入休息大厅的时候,在这里等候的电台工作人员马上递上来热气腾腾的饮料,让我们暖身体。这回我们喝下去的五十度的饮料,心里面的感觉估计足有一百多度——哈尔滨人的热情扑面而来。

 

不过,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我们活动的最后一天,当我们乘车从肇东往哈尔滨赶的时候,这次活动的负责人、哈尔滨音乐台首席主播打了一个电话给去机场送客的电台工作人员,问她提前离开的客人是否已经到达机场,手续是否已经办理完毕,是不是可以登机了。国外,我去过十四五个国家;国内,我也跑过了二十几个省份。出行方式有旅行社安排的,也有自己去的,更有对方邀请的,安排照应如此细致,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佩服! 佩服!

 

另有一点让我不得不叹为观止的就是领导的高度重视。每天活动都有若干名电台的工作人员陪伴,这当中不仅有连续几天陪伴的,还有轮换人员。我数了数,四天活动中,我总共见到了十位电台的工作人员,其中两位是驾驶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这么多人出来相陪好像有点多余。有一件事情告诉我,这种安排并非没有必要。最后一天下午,有两位客人提前离开,一位是下午三点多的飞机,另一位是六点多的飞机。当天中午我们到了肇东,主人盛情款待,留我们在镇政府吃饭。十二点三十分,有一位客人离开去机场,这时便有一位工作人员相送。到了四点多,在我们往回赶的路上,电台的领导又安排送站回来的工作人员去饭店取晚上回京客人的行李,去附近的一个饺子馆订餐,待我们一到,车上的一位工作人员便可以陪着客人吃饭,然后马上去飞机场。这也就是工作人员多,如果是一两个的话,不仅调动不开,而且还耽误事情呢。如此这般安排,如果领导不把这件事当回事,万万是安排不出来的。

 

其实,体现领导重视还不仅这几件事情。比如,我们一到达,就给我们每人一份日程表以及多位工作人员的名单以及联系方式。实际上,来的人并不多,即便来很多,我也见过没有什么安排的。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没有达到活动应有的效果,还让很多参加活动的人颇有微词。其实,事情不在简单不简单,也不在复杂不复杂,关键看你是否把这件事放在眼里,也就是当回事。如果你把它当回事,重视起来,事情就能办得比较圆满。


第一次哈尔滨之行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期待着下一次,再下一次!
 

二○○八年十二月卅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