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汉忠
姜汉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73
  • 关注人气:24,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多人为什么说不清、听不懂中国话?

(2008-11-27 14:09:53)
标签:

表达

交流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这个题目听起来好像是废话,是正常人就能听懂别人说话,正常的中国人就能听懂中国话。其实没那么简单。

前几天陪妻子去医院看病,前面有个病人看了很久不出来。别的医生都看到二十号了,我妻子的医生才看到八号,我们只好耐心等着。后来,实在忍不住,我到门口听了一会儿,敢情是医生在交代检查用药问题,就听医生说了好几遍,连我这个站在门口的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病人还是听不明白。医生只好解释,病人好不容易起身离座了,走到门口又回去重新问了几个问题——原来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想医生说的肯定不是外国话,可是病人愣是听了好几遍都不明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个相声,讽刺那些打电话缺少公德的人。那个时候,打电话的最大的公德就是简短捷说。那个时候私人电话不敢说没有,起码平头百姓是不可能享受的。谁驾要是有急事需要打电话,准得外面去打公用电话。即便是公用电话也是不多的,相隔很远才能碰上一部。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在那里对着听筒讲话,后面站着好几个人排队。就像我们等着看病一样,眼睛紧盯着打前面的人,那个焦急的心情跃然脸上。轮到自己的时候,那个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不亚于吃上一顿上美味佳肴。

如今不同了,电话普及率高得几乎每家一部,除非你不想安装电话。移动电话差不多也是出门在外的人必备的用品,就像出门一定要带钱包一样。街头的公用电话也很多,没有手机遇到紧急情况打公用电话也是非常方便的。

电话多了,就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紧迫感十足了——你可以从容地打了。如果你用的是私人电话或者公用电话,你愿意打到什么时候就打倒什么时候,除非你用的是办公室电话,那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正是有了这种方便条件,不少人开始打长话。这里说的不是长途电话,而是长时间的电话,而且美其名曰“煲电话粥”。电话公司也在推波助澜,时不时地推出一些促销措施,鼓励人们多打电话,多煲电话粥。

如今,人们交流方式很多,但是电话依然是一个主要的交流方式。既然打电话很从容,那就可以尽情地讲,啰唆一些也没关系。有的时候两三句话的事情需要说四五分钟,有的时候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结果说了四五遍,才让听电话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对多数人来讲,对那些既不当领导,又不需要经常面对众人讲话的人来讲,打电话恐怕是动嘴最多的时候。虽然机会很多,费时不少,人们的口头表达水准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提高,相反普通人的表达能力好像越来越让人听着费劲。我最近经常接到一些电话,对方说了好几分钟,我还是不得要领。没有办法,我只好从不同角度来询问,费了不少口舌才能清楚对方的来意。

电话给人们的联系与工作带来无穷的便捷,但是由于电话交流通常是非正式的交流,人们往往不大在意表达是否达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种情况,表达能力逐渐弱化。又因为经常发表讲话、写文章的人都是少数,这种趋势的发展将使多数人在表达方面陷入困境。表达能力减弱带来的是理解能力的下降。理解能力有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难以有效地进行了。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病人,我估计医生说了好几遍听不明百,就是理解力下降了。

表达与理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本前提。要求一个国家的国民人人都口若悬河是不现实的,希望所有的人都理解能力超强,也是异想天开。然而,使多数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话语则是不算过分的。彼此能够有效地沟通,会省去很多麻烦,会改进生活,会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无论怎样说,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希望不要再出现别人说话听不懂的时候——专业用语黑话之类的不算,更不希望中国人听不懂中国话的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出现。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