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多看”人缘好

(2008-09-09 21:47:10)
标签:

交往

多看

熟悉

了解

文化

分类: 人生启迪

最近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为一些国内知名作家帮了一些忙,把他们的作品买到了海外。其实,我跟这些作家并不认识,只是海外出版商来找我的时候,我才“现上轿子现扎耳朵眼”,你还别说,还挺来得及。记得有一次,越南的一个出版商要购买沈阳一个知名作家的作品,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北京的渔阳饭店开会。没办法,我只好趁机搞点副业,给一个出版界的同行、在沈阳颇有人脉的朋友和一个业内媒体朋友发了短消息,三分钟不到,我便得到了我要找的作家的联系方式,而且是全套的。朋友还嘱咐我,这位作家眼下就在北京,过两天就回沈阳了。我开完会,当晚就跟这位作家联系了。还真行,没两天就收到作家的反馈,最终将其若干部作品的著作权卖到越南。

 

尽管我跟著名作家们素昧平生,而且还是没有任何人介绍就贸然打扰,可是作家们多半跟我合作都是不错,还有的作家跟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要说也奇怪,在如今这个多数人谨慎交往的年代,我居然能够赢得大多数作家的信任,真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细想起来,出现这种结果也是有道理的,说不定就跟我经常在著作权界抛头露面有关系,跟在行业内经常交流有关系,也跟常在有关媒体上发个小文有关系。也就是说,露面次数多了,认识我的人就多了,了解我的人也多了,有的作家就说,虽然未曾谋面,可是对我已经知道不少。信不信由你,我单位有的新员工来我社之前对我们这个单位了解不多,可是对我却关注不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个叫做查荣茨的心理学家——这名字很像德国人用的,可是由于不知道此君名字的原文,无法搞到更多资料。据说,他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的时候,向受试者出示一些人的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出示了二十多次,有的出示十几次,而有的只出示一两次。照片出示完毕,心理学家请受试者谈谈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对受试者来说,某人的照片看的次数越多,越让人喜欢,喜欢程度最高的是那些看过是多次的。换句话说,越熟悉的照片,就越喜欢。多看几次可以增加我们的喜欢程度。这就叫“多看效应”。

我在一家杂志工作的时候,同一办公室有个女孩子,北京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来到我们杂志社时间不长,跟很多人混得都挺好。不仅如此,她跟外面的交往也很多。我发现,她的诀窍就是跟谁都说话,看见谁都打招呼,不经常见面的人就打电话。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办公室的电话大概就是给她预备的。还别看,来这里还不到一年,人家就跟国家体委的人熟悉得不得了——我在那个系统干了好多年认识的也就是一两个。大概没有两年,小姑娘就通过一个英语大赛,敲开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攀上了高枝。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同事对她的做法都不屑一顾,如今想起来,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味道。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或者学习中,那些人缘好的人,花在社交上的时间通常比别人多。人缘好的人社交活动自然就多,社交活动多反过来还促进交往更广泛——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多看效应”。他们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随机找了几个寝室,给寝室里的女学生发饮料——当然是口味不同的饮料了。接下来,心理学家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由在这些寝室间串串门。不过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见面的时候相互之间不能说话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高;相反,见面次数越少或者没有见面的,相互喜欢的程度就很低。由此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多交往多走动,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喜欢程度。一个自我封闭、与人来往少的人,不易让人亲近,也不太讨人喜欢,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朋友或者友谊了

 

两年前,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曾经说,每天的工作,除了翻阅各种书籍,就是挂在MSN上“聊天”,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当然,我并不是每天跟所有人都长篇大论地聊,那是不可能的。有的时候只需要打声招呼,有些时候,双方都有空闲时间,就说上半个小时。还有的时候,碰巧兴之所至,就某个问题深入交谈。如今绝大多数人都是很繁忙的,见面的次数十分有限,不用说新结识的朋友,就是交往多年的人不经常来往也会生疏。网上交际工具正好给我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正是有了它,我跟很多朋友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我有这样的体会,但凡经常在网上交往的人,关系都比较密切;没有网上交流机会的人,新结识的等于没结识,老相识渐渐忘得一干二净。

 

当然,要想让“多看效应”产生你所需要的效果,有一个条件不可少,那就是首因效应要好,也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不能太差。如果第一印象很糟糕,接触效应产生的效果正好相反,见面越多越招人讨厌。这样一来可就得不偿失了。最后想说一句话,交往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也是“立业”不能没有的,而交往的诀窍就是要多接触,多让人看到你。

二○○八年九月九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