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汉忠
姜汉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73
  • 关注人气:24,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能养成新习惯吗?

(2008-05-09 13:27:02)
标签:

习惯

创新

改变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习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处于自动操作情形时,就会放松且不知不觉而地进入它所熟悉的舒适状态,于是我们有了习惯。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说:“不用选择,习惯驱使着没有思想的羊群”。在不断变化的二十一世纪,“习惯”这个词已经有了负面的含义。

 

在跟创造和创新相同的情况下来谈习惯,似乎有一种对照作用。但是大脑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当我们有意识培养新习惯的时候,我们会创造平行的突触路径;尽管大脑细胞是全新的,那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列车驶上创新轨道。

 

我们并不是说我们是一群习惯无法改变的动物,相反,我们是在有意识培养新习惯以期进行改变。实际上,我们尝试的新东西越多,我们离舒适区域越远,我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就越强,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个人生活之中都是如此。

 

别想着消灭旧习惯;一旦成规印在大脑的海马体中,他们就呆在那里不动。我们精心植入的新习惯会创造一种平行路径,以便绕过旧有路径。

 

《开放的心灵》作者、专业思考合作伙伴公司改变执行顾问多娜·马尔科娃说:“创新的第一要务是着迷于奇迹。但是我们学的却是如何做决定,就像我们的总统称自己是决策者一样。”她还说,“决定就是只留一个,扼杀其他。好的创新思想家总是在探索许多其他可能性。”

 

她说,我们大家解决问题一向是用一种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方式进行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从四个几本方面迎接挑战的能力:分析、编程、合作与创新。但是,青春期的时候,那种能力中有一半让大脑给关闭了,仅保留了以后十年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如今强调标准化测试以分析和编程为主。这意味着我们当中天生会使用我们的创新与合作型的思维模式的人很少。《今年我要……》一书的作者M.J.赖安和商业合作者马尔科娃说:“这打破了美国信念一统天下的状况 ——任何人都能做这件事。”“这是我们长期保留一种谎言,而这种谎言让我们平庸。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且多做一些,就会创出优异成绩来。这正是发展新习惯的好时机。如果你是一个分析或者程序思想家,你的学习就会以一种不同于天生就有创新合作精神者的方式进行。可以想象,你以前学习的时候什么东西起了作用。你可以为自己的将来绘制一幅发展其他技能和作为的蓝图。

 

赖安说:“当我要学一种新东西或者培养一种新习惯的时候,我总要拜他人为师。别人看过这方面的书或者上过这方面的课。如果你有一种学习路径,那就利用起来,因为这总比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路径要药容易得多。”

 

赖安和马尔科娃他们发现了三个生存区域:舒适、紧张和压力。舒适是现有习惯的王国,当挑战超越现有经验就会成为压力。紧张区域在中间,一种稍有不舒服不熟悉的活动,这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赖安在《今年我要……》一书中说,“进入紧张区对你有好处。它会使你大脑健康。除非我们继续学习新东西,要求我们的大脑创建新路径,路径一定会萎缩,从而导致痴呆、阿尔茨海默和其他脑病。一项研究称,让我们持续紧张甚至会帮助我们减轻体重。研究人员请一些人每天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听新台的广播,结果发现他们的体重减轻了。没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科学家猜测,摆脱例行公事会使我们更警觉。”她建议采用日本的一种叫做“改进”的方法,这是一种小的连续的改进。

 

赖安在她的书中说,“每当我们准备改变的时候,即便是积极的变化,我们大脑的情感区也会生出一种恐惧。如果恐惧太重,我们的应激反应就会失灵,就会跟要做的事情背道而驰。小步骤的改进不会引起应激反应,却能使我们呆在大脑思考区,这样我们就会有创造性而且还快乐”。

 

马尔科娃同时还建议,看看同事们如何迎接挑战。我们一般认为,按照我们做事的方法思维的比不按我们做事方法思维的要聪明。那在商业中是致命的,特别是那些周围都是同类思想家的时候。马尔科娃说:“用带子把两只手捆上。你习惯用一种方式来捆。你可以把拇指放在上面试一试。是不是觉得很别扭?那正是我们称之为混乱的有价值时刻——混乱就是我们把新的和旧的弄到了一起。混乱带来的冥思苦想过去之后,大脑开始对新进入的信息进行组织,如果重复次数够的话,最终会创建出新的突触联系。

 

不过,在创立新的习惯过程中,“伟大的决策者”会进行干预,抗议我们采取一种不熟悉的路径,“你找到趋同性,我们则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她说“除非你愿意而且能够走过未知区域从好奇走向奇迹,你是不可能创新的。”

 

译自: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作者:珍妮特·雷·杜布利

二○○八年五月九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