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也“穷忙”吗?

(2008-05-10 17:53:01)
标签:

穷忙

核心

边陲

价值观

面子

文化

分类: 人生启迪

《中国青年报》近日刊登一项调查,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人说自己是“穷忙族”,百分之十二点七的人“不清楚”,只有百分之十二点三的人肯定自己不在“穷忙族”之列。年轻人忙一些本身不是坏事,如果多数人把自己每天的劳累看作是“穷忙”,那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至少对自己的心态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影响。

 

我是北方人,小时候就听大人对话经常听到“穷忙”这个词。“老张,最近工作怎么样?听说你成绩不小呀?”“什么呀?穷忙!”那个时候,“穷忙”大概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显摆自己比别人忙。那个年代要是忙,一般都跟当官的有关系——老百姓是不会忙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尽量少刺激别人,尽管自己与别人很有不同。如今可大不一样了。调查显示,“穷忙”常常是“工作拼命回报少、希望渺茫前景无”的同义语。不少人兼了好几份差事,每天忙忙碌碌不说,还挺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不过有的时候也不尽然,有些抱怨自己“穷忙”的人竟然是一个月近万元收入的办公室白领。这就不能不让好好琢磨“穷忙”这个问题了。


报纸援引美国都市社会学家卡斯塔尔斯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以及劳动市场的弹性化发展,不仅导致高技术、核心人员大量增长,而且还使非典型、边陲性工作者越来越多。看一看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非典型、边陲工作者在劳动权益以及社会安全保障上远远不及那些高技术、核心人员。十几年前,我去美国访问,碰到一个华人,由于他是高技术人才,很容易就办好了美国移民手续,很快就买了属于自己的别墅。然而,社会中的大多数职场人却成了非典型、边陲工作者。可以设想,这些人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不“穷忙”才怪呢。我就听一个报社的朋友说过,不管每天工作多晚你都得干,否则你就走人。

 

上面说的是大环境,甭说一两个人,就是那些“非典型、边陲工作者”联合起来恐怕也很难改变什么。要说“穷忙”族的出现或多或少也有个人的原因。从我的观察看,有这么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个是谋生能力一般般。我就见到一些人,从小就知道念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工作好几年,事情还总干不好,有人手把手教,依然是学不会。结果怎么样呢?有的大学毕业生月工资仅仅一千五百块钱左右,跟北京城里的保姆差不多。家里用过保姆的都知道,如今的保姆,很大一部分大字不识几个,简单的饭菜不会做,出门不知道怎么一坐公交车就抓瞎,只因为供求关系紧张,一般都能拿到一千二百块钱——别忘了,人家可是管吃管住的呀!很多人不仅能力有限,心情也挺浮躁,干什么都干得不踏实。世界上的事情还就这么怪,你越是不踏实,你的能力就越是无法提高。尽管你很忙,几年过去了,你依然是“穷忙”。

 

另一个是很讲面子。很多人尽管能力不行,可是对体面工作依然是痴心不改。实际上,世界上的工作多种多样,有些工作虽然不是让人特有面子,但是收入却不低。就算当保姆,大学或者硕士毕业的年轻人总比现在的很多保姆适应快吧。所以说,五年前,媒体报道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在长安街头开肉店的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就像陆步轩妻子所说,她也不愿意丈夫去开肉店,可是生活总要过下去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机遇。你尽管是北大毕业生,可是你没有碰到一个“体面”工作的机会,要想谋生,只好“找”一个比较好“找”的工作。陆步轩的能力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一个人除了能力还有机遇问题。如果能力不行,机遇也不青睐于你,你还死要面子,恐怕你连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

 

再一个就是观念出了偏差。报道引述国家心理咨询师王闽的话说,“穷忙族”感觉压力很大,很大一部分是价值观问题。很多人“感觉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这主要还是从金钱角度衡量的。年轻人应该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长远目标。”有一位叫做“王者归来”的网友说:“穷忙族”产生的原因是个人私欲膨胀。有的人没钱的时候买个二手手机就是他最大的心愿,月薪挣到一千五百块的时候就想买个电脑,工资达到三千块就盘算着买个高档的IBM,真乃“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人总是为了实现新的心愿而奔波、忙碌。

 

很多人如此“穷忙”,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吗?无论怎么说,“忙”只是一种手段,而最终目的是“生活”,本末不可倒置。我们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还是进修,还是投资,最后的目的地是“生活”。如果我们在手段上花的功夫超过了在生活上花的功夫,比如一天有十几个小时在忙碌,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奔波,一辈子有大半生在劳累,我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十几年前,我在广州坐出租车时就问过出租车司机,一天要在街上跑多久,对方说:“早上四点出来,晚上十二点收车”。我又问:“这么辛苦一段时间是不是可以休息一阵子?”对方回答:“一年到头都这样”。听到这样的话,我真想问一句“为谁辛苦,为谁忙”。即便是为了老婆孩子,也不能这样呀。时间久了,身体吃不消,人要是垮掉了,老婆孩子找谁去呀?!

 

有专家指出,职业生涯之初“穷忙”一阵是可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是职业生涯中一直都是这样,就应该引起警惕,以免走向极端。至于这个“极端”是什么,专家没说,我想大概应该包括价值观的扭曲以及身体健康的透支吧。这两方面一旦出了问题,麻烦可就大了。所以“穷忙”很久的人一定要从“穷忙”的怪圈里走出来。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调查所讲,不让自己“穷忙”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积极“充电”,提高适应新要求的能力,调整心态以便给自己减少压力,还有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在我看来,调整心态是最要紧的,也是治本的一种方法。人们早就说过,生活幸福是一种感觉,钱不是决定你生活的唯一因素,物质享受也不是你幸福的根本来源。只要能快乐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你的生活就是充实而有意义的。到那时候,即便你可能还是忙忙碌碌,你绝对不是“穷忙”,相反你是越忙越“富有”。

 

                      二○○八年五月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