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方航空公司集体返航假话周君周最宝剑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这几天,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十几个航班“集体返航”的事情弄得举国上下议论纷纷。不出所料,相关部门再次跟大众打起了太极拳。今天的《北京晚报》引述东方航空公司一位管理人员的话说,告诉公众是“天气原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位人士的逻辑——大概代表了航空公司领导的逻辑是,一旦道出实情,舆论就会一片哗然,一旦舆论压力过大,会给飞行员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进而引发不可控制的局面。换句话说,向公众撒谎是非常正常的。
由此我想起二○○三年非典型肺炎爆发的时候,我们的某些官员在媒体面前也是信口开河,否认疫情的发展,结果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同时令中国在世界舆论面前大失颜面。后来,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结果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没用多久疫情就趋于平缓并最终消失。然而就在两年后的十一月,松花江因为化工厂爆炸污染而导致哈尔滨自来水供水中断四天。一开始,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检修管道”。就在停水之前,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就有地震的传言,连千里之外在北京的我都听说了,我想当地领导也一定有所耳闻。传言归传言,有关部门就是不出面讲明实情。几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的思维方式跟东方空空公司的管理人员思维方式惊人一致,那就是为了某种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剥夺公众的知情权,甚至贻误减少损失的最佳时机。
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思维方式并非始于今日,只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突发事件比过去多了一些,人们的感受也就强了几许。我们谁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坐在火车上,突然车不开了,一停就是二十分钟,甚至四五十分钟,可是没有任何官方人士通报是何原因停车的。这类事情在交通领域是司空见惯的,见怪不怪的。不仅交通部门,我们这个国度中不少人有这样的思维。有一年,我去参加一个书展,下午六点了,当天的工作该结束了,可是相关领导就是不让走。一干人等了一个小时,也没有人告知为什么要等着。到最后才知道,敢情是大领导出去办事情还没回来,小领导不敢轻举妄动。等着没关系,您可以跟大家说一声呀。如果不是大领导来电话,说不需要等他了,我们大家说不定要等到夜间十二点呢。不知道相关方面是怎样一种考虑,群众饥饿劳累是小事,大领导不高兴可是大事呀。
《战国策·西周策》讲过这么一段,说周君很想立周最为太子。面对齐王的时候,他却说,周最不想当什么太子。闻听此言,司寇布给周君讲了一个故事,说齐国有个管铸冶的人叫函冶氏,为齐太公买来一把宝剑。太公认为宝剑质价不符,令其退回。此时越国有人愿出千金买下宝剑,函冶氏认为此剑价值连城,不卖。函冶氏临死的时候对其儿子说:“宝剑的价值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成的”。既然想立周最为太子,又怕有人不服,玩弄小把戏。本以为可以抖个激灵,实际上却差点弄巧成拙。
从上面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自古至今关乎大众之事——除非涉及国家机密,都要告知民众真情。这样做看得见好处自不必说,看不见的好处更要紧,那就是让天下人逐渐养成一种敢于负责,敢于讲真话的风气。有关方面之所以开始的时候不讲真情,主要是担心讲了真情,轻则挨批,重则受罚,再重的话,乌纱帽或是脑袋就丢了。当政者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天下不稳。一般事情上隐瞒真情不仅不受批评,有时候还能博得上峰的赏识。既然有上峰赏识,说假话或者谎报军情也就无所谓了。平时没有养成负责说真话的习惯,关键时刻是不可能会说实话的,更不会有勇气担起责任来。
对领导,尤其是掌握大权的领导而言,有了事情,你有责任将真情诏告天下,也就是“必无独知”,这样才能取得天下人的理解或者是谅解。函冶氏得到宝剑又怎么样呢?别人不知道,喜欢宝剑的齐太公也不晓得,宝剑最终也没有实现交换价值。没讲出宝剑的价值,损失的仅仅是千两黄金。周君倒是讲话了,可是没有讲真情,甚至讲了假话,引得人们微词颇多,反而有可能造成“政局不稳”,其损失可是千金难抵呀。还是司寇布说得好,“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贷哉?”既然你二人已经给天下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为什么不趁此讲讲真话以求大家谅解呢?诡诈机巧的印象可不好——不论是谁,官员也罢,商家也罢,学子也罢,百姓也罢,一旦留下这样一个坏印象且不知悔改,做什么也都做不来了。东方航空公司的“天气”问题是个教训,以前的“水污染”等一些事件也应该牢记于心。
二○○八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