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字地名规范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看完今天的《北京晚报》有一则报道让我如堕五里雾中。在今年教育部举行的第一次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我国还存在很多使用拼音不规范的地方,有关部门将对这种“不规范”现象进行督查。
王副主任说,根据国家标准,我国的人名和地名拼应当使用汉语拼音。而不应该中英文夹杂。副主任当场举了一个例子,“王府井大街”就不应该是中英文夹杂的“Wangfujing
Street”。我没有参加记者招待会——当然我没有资格参加,不知道王副主任是否列举了其他例子。仅就这个例子来讲,我有点搞不懂了。由于不知道“规范”的说法是什么——王副主任当时给没给我不知道,反正报道里没有,我只能猜上一猜,不成敬意。
题目远比我翻译一篇稿子容易得多,然而让我费的脑筋可不少。尽管大脑用力不少,结果还是不那么令我满意。没法子,先报告一番。如果不用副主任批评的非“规范”的说法,对“王府井大街”如果全汉语拼音化,也许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一个是“Wangfujing
Dajie”,另一个是“Wang Fu Jing Dajie”,第三个是“Wang Fujing
Dajie”。如果将“Dajie”分开来写,又可以弄出三种选择,就是“Wangfujing
Da Jie”、“Wang Fu Jing Da Jie”和“Wang Fujing Da
Jie”。挑来选去,我想还是“Wangfujing
Dajie”比较靠谱,就说它吧。
如果“王府井大街”的南北两个路口的标牌注上“Wangfujing
Dajie”,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首先,我不太清楚标注汉语拼音是给谁看的,反正中国人不需要看汉语拼音,即使看也是在学校里学过汉语拼音的人看,没学过的或者学的不好的不在被服务之列。我看到不少人名片上印的汉语拼音名字错误多多,如果让他们不看汉字只看拼音,非急出一脑袋白毛汗来不可。是给外国人看吗?外国人直接看汉字不就行了吗?有必要看汉语拼音吗?如果帮助一个汉字不认识的外国人临时抱佛脚,念出那几个字,作用可是太小了——还不如弄个会发音的机器人在路口站岗呢。第三,如果这种道路标志成立,连锁反应接踵而来。“北海公园”是不是也要改成“Beihai
Gonyuan”,那也是地名呀。“军事博物馆”是不是也要改成“Junshi
Bowuguan”?如果地名标志这般弄法,外国人非晕菜不可。这还不算,还有第四条呢。如果上面这种标志成为“规范”标志,是不是其他地方提到这类“标志”的时候,也要与“规范”标志一致呀?比如,公共汽车站、地铁站、介绍这些街道和建筑的手册。这样一来,更大的问题就来了。
如果一致的话,脱离了具体场合,认识汉字的中国人没有问题,外国人可就不好办了——我们是开放国家,理应为外国朋友考虑。怎么办?只好向熟悉汉语拼音的中国人或者外国人求援。如果一时找不到符合这种条件的人,只好自认倒霉。诸如此类的问题多了,如果“黄山”也是地名,肯定要变成“Huangshan”,没到黄山的外国人一定是不知所云,如果“山西省”也属于地名的话,是不是也要标成“Shanxi
Sheng”?看着真是怪怪的。如果允许不一致,“王府井大街”依然写成“Wangfujing
Street”,“黄山”写成“Mt Huangshan”,“山西省”写成“Shanxi
Province”,一个地名多种说法,岂不自乱阵脚?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学当英文教师的时候,英文课本里面就进行过这种“规范”化的改革,“王府井大街”改成“Wangfujing
Dajie”,可是事实上遵守的很少。
我结交了不少非英语国家的朋友。从一些国家朋友给我的名片看,确实有些国家的“街”、“路”用自己的文字的发音标出,比如日本和韩国,可是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他们的规范是以牺牲我们的方便为代价的。有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规范就给方便让路,远的不说,就拿我们的香港来说,如果他们的地名之后“街”、“路”也按照广东话的发音来标注,那恐怕早就不是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了。其实,地名是一个很广的概念,“王府井”是地名,一个单位的名字也可以成为地名,一个建筑的名字更可以成为地名。如果都要如此“规范”化的话,那还真不知道给中国人和外国人平添多少麻烦呢。王副主任说了,作为指路的标志,是方便外国朋友认路的,应该越方便别人越好。这就看不懂了——对外国人来讲是英文容易看懂还是汉语拼音更方便?写在路牌上的标志好办,一看就明白,写在说明书、游览指南、历史沿革介绍上的怎么办?
我看王副主任说得到位,路牌还是“应该越方便越好”。既然如此,“王府井大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Wangfujing Street”,以此类推,“北海公园”、“军事博物馆”、“黄山”、“山西省”等也应该中英合璧,否则谁也看不懂,谁也弄不清。看不懂弄不清的,就是再“规范”也是没用的。
二○○八年元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