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书展PK法兰克福书展

(2007-11-30 12:36:16)
标签:

人文/历史

书展

分类: 版权贸易

国际书展,我通常只参加两个,一个是近在咫尺的北京书展,另一个是远在八千公里之外的法兰克福书展。虽然都是书展,虽然都是以著作权交易为主,虽然都是只有四五天的时间,可是在很多方面又大有不同。本文所要讲的既不是他们规模上的不同,也不是影响力方面的差距,而是从专业与大众这个角度进行一下比较。

 

经常参加这两个书展的人都知道,书展的前三天为专业场,后两天为观众场。所谓专业场,就是为专业人士前来洽谈业务安排的场次,当然也包括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演讲、讲座等等。观众场则面向普通参观者,也就是面向大众——毕竟读书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如今的观众场,更大程度上是普通读者淘换便宜书的大好时机,少花钱多办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观察北京和法兰克福书展,就会发现我们的专业场和观众场区别不是很大。先说专业场。

 

每当北京书展开幕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展位有专业人员来往,签约活动此起彼伏,专业场也罢,观众场也罢,都是以签约活动为主。我们的书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热闹,从头到尾一以贯之。我记得有一年参加北京书展,我们出版社的展位就在主席台附近,广播声不断。还有一年,离我们展位也就五六米远的地方有个出版社接连举行活动,大喇叭吵得我们这些专业人员根本专业不起来,跟客户讲话必须要凑近对方的耳朵,就像两个地下工作者在接头,我的外国朋友无奈地直摇头。

 

再看法兰克福书展,就有很大不同。不论是六号馆还是别的什么馆,除了中国展区以外,所到之处都是静悄悄的。洽谈桌一个挨着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坐着很多人,相互之间却并不影响。牛津大学出版社将展台搞成封闭式。如果你是索要书目,对不起,门口就有,无需进到里面去。如果你是来洽谈生意的,那一定是有约在先。如此安排,既可以接待不速之客,也能保证洽谈生意者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要知道,谈判需要思考,需要周旋。没听说过,生意谈判可以在集贸市场或者百货商场里举行!再看代理商洽谈区,这种专业气氛就更浓。来到洽谈区门口,一准有工作人员问你是否有约,没有约的一概不能进入,这样可以避免闲杂人等影响代理商的工作。诺大一个洽谈区,只能听到低低的说话声,别的什么也听不到。洽谈区还出售各种饮品,为的是节省洽谈人员的时间。这种专业性在八号馆和代理商区表现得最明显。有的展馆,比如四号馆是跟艺术有关的,所展出的图书视觉冲击力强,人流涌动就多一些,于是展示成了其专业特点——吸引专业人士前来参观、洽谈。

 

再看观众场。如前所说,北京书展的观众场跟专业场似乎区别不大,顶多看到一些前来购买打折书的读者。另外,我们除了图书,别的什么都没有,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单调。法兰克福书展则不同。我连续七年参加那个书展,我也观察了好多年。我发现每到面向大众开放的时候,都有成群的青少年前来参观——青少年应该读书的大好时光。除此之外,大众特点鲜明的场馆特地安排一些活动。特别是在德国馆的一层,这种情况非常令人瞩目。到了这里就像到了我们北京的庙会,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在摆弄显微镜,可以看到席地而坐集体阅读图书,还可以看到玩具、蔬菜与图书混合展示的。我在参观的过程中,还看到一群孩子化装成老鹰和其他动物在展馆里作准备活动,可能是到展览中心的广场上进行表演。说到广场,那里不仅有参观者休息的地方,也有娱乐表演,两队男孩子进行PK,看谁的叠罗汉表演精彩。广场的设计也很有意思,有树木、有草地、有小桥、有流水,还有分水池,就像进了游园会,好不热闹。

 

书展分专业场和观众场无非是将专业洽谈和观众参观分开,以免相互干扰。既然如此,专业场就应该有专业场的要求和特点,观众场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倘若二者没什么区别,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专业场和观众场了。简单捷说,专业场就是为专业人员洽谈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的,最基本的就是谈判桌椅,这应该是比较充足的。还有就是相应图书的摆放。我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八号馆就看到一个出版社,每个谈判桌的左侧都有一个书架,谈判的时候取书非常方便。谈判的环境要求很高,那就是要安静,而且参展商之间不能相互干扰。具备了这些条件,洽谈才能有效率,成果也就比较容易产生了,书展设置专业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观众场,顾名思义是为了观众而设立的。观众参观书展一来是为了买一些便宜书,还有就是了解图书信息。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吸引大众参与到其中,让其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法兰克福书展在该热闹的时候一定要热闹的原因。

 

书展尽管分了两种场次,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大众,观众场是直接服务,专业场是间接服务。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件事情,特别是涉及大众的事情,如果没有大众积极参与,总是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在那里自娱自乐,那件事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更不会有什么长久的发展。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NBA篮球赛,专门请演艺明星来表演篮球技巧,虽然演艺明星的表演有点不够熟练,可是却非常吸引人,但是借此扩大影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本身已经非常大众化的篮球运动尚且如此,图书出版就更没有理由将自己束之高阁了。

 

           (原载二○○七年十一月《出版参考》下旬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