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础教育目标 |
分类: 人生启迪 |
如今有关高效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讲得很多,无外乎学生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算这个理由成立,出现这种情况难道就应该全部归咎于学生本人吗?我年初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现重新发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思考。
——作者的话
昨天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没长嘴”的大学生怎么越来越多了》,十分值得人们思考。
两年后,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天津也是举办城市之一。天津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日开通了志愿者报名咨询电话,吸引了大量市民咨询,其中不少是在校大学生。然而,工作人员很快就发现,大学生中由父母亲代劳咨询的占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当工作人员询问孩子本人为什么不来报名的时候,很多父母亲给的理由是孩子太忙了。有一位父亲来电话咨询的时候因为不懂英语记不下来工作人员提供的报名网址,只好让旁边的孩子来记——原来这位大学生就在他身边。有一位父亲对工作人员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我们,上学报名、上课外班,都由我们替他办好。他特别腼腆,我让他自己打电话咨询,他怎么都不愿意。”针对这种情况,天津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华说:“他们想参加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志愿者需要有履行职责的能力,这需要不断积累,处理问题应该是第一步。”
报道还说,这种“没嘴”的大学生现象不仅在志愿者报名时能看到。近几年在各种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也是屡见不鲜。经常是父母两个人在前面拿着简历,身材比他们还高大的孩子在后面跟着。看中哪家用人单位,也是父母上前询问情况,孩子躲在后面。针对这种情况,有一家公司的招聘主管说:“我们一看到由父母陪着来应聘的大学生,八成不需要,不管这名学生的条件如何好。”
其实出现这种“没嘴”现象的不光是在校大学生,相当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也是如此。我就碰到这么几次类似的情况。有一次,有一位编辑要向图书策划人说明版权使用情况,以便解除相互之间的误解,自己不敢说,点名要我跟人家解释。当然,很可能这位编辑一时说不清,也有可能就是不敢跟对方交涉。倘若是一般情况下,还能上前与人交涉,一旦遇到沟通双方存有误会或者芥蒂,就无论如何不敢跟人家说了。正像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所说的,要想做更多的事情,要想服务社会,不会处理问题是不行的。报名咨询还算简单,如果连如此简单的事情都处理不了,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就会出现前面那种不敢跟他人交涉的情况。最近几年,一些年轻人找对象也要父母出面,可见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之低到了什么程度。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恐怕有多种。一个是做父母的从小娇惯,大小事统统包办代替,孩子没有独立应对情况的机会,也就谈不上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造成的。从小,在父母面前听话、不越轨是好孩子,上学,听老师的话、死啃书本就是好学生,走向社会、听单位领导的话就是好员工。不论哪一阶段,我们的社会总是希望年轻一代按照我们给划出的轨迹走路,谁若是有个什么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另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会不鼓励人去研究问题确立自己的主见,更不会鼓励人去坚持自己的主见。久而久之,一切都按照人家的行为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按照人家的思维方式来规范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也就不需要有什么想法,自己也就不需要做什么。不想不做,也就意味着没想法,不会做。
昨天见到一个朋友,刚刚从英伦三岛回来。她的孩子正在英国念中学,我们的话题自然谈到了英国的基础教育。人家教育孩子主要是两点,一个是你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行,另一个遇到事情你要有自己的见解。据我的朋友介绍,那里的小学校只有上课的时候才有课本,下课以后课本被学校收回——因为课本是学校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在上面涂写。老师留作业也是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比如,老师让学生说出一个著名作家的十件事,学生手里不用说没课本,就是有也查不到。没办法,学生只好去图书馆查资料。上课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不是什么标准答案,而是你是否动手去做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小锻炼了检索能力,而且还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各有各的想法。学生在课堂上学诗,老师不是去讲什么时代背景,去讲诗的深刻含义——就是讲也是瞎耽误功夫,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相反,老师则是让孩子按照诗的内容画画,这种做法对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大有好处。
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讲标准,父母脑子里有一个标准,从而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自己的孩子,老师有标准,从而按照自己的标准教育自己的学生。社会也讲标准,希望公民都是一个样子,就是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要统一在一个中心的周围。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只需要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就可以了,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你这样,不需要你那样,不需要你有这样的想法,不需要你有那样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你还有想法吗?你还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标准问题。我也曾经翻译过一篇国外的文章,讲的是中国创新的障碍问题。说来说去,焦点是一个,那就是个性发展问题。我的朋友告诉我,英国的学校从来不禁止学生做什么,但是却有度的限制。女孩子上课可以戴首饰,但是每人只能戴一件;学生上课可以不听讲或者睡觉,但是不能影响他人;学生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穿自己的衣服来学校,但是进入教室就要穿校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管而不死,可是人家做到了,我们还是做不到。
说一千道一万,之所以出现大学生不张嘴表面上看是父母娇惯的结果,实际上是这个社会大环境以及我们的文化传统造成的。改变起来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当鼓励个性发展、鼓励人们拥有自己的看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遇到本文一开头讲的那种情况了。
前一篇:“好工作”就一定“工作好”吗?
后一篇:“上班”之外还应该有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