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张打油

(2007-03-15 13:28:35)
清晨睁开眼睛,看看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这个大城市常年如此,很少见到蓝天。还没等我清醒过来,耳边想起了电梯的声音,接踵而至的就是窗外的汽车马达声,外带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响起的汽车报警器声音。

突然间,躺在床上的我想起了一首古诗,一首三十多年前在“五七干校”劳动的时候同学教我的一首打油诗。全诗是这个样子的: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被明代的文学家杨慎收在他的《升庵外集》中。诗主人就是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张打油先生。到网上去查有关张打油的资料,都说此人生平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还有的说,此人没有多少文化,所以才弄出这等“下里巴人”的东西。倒退一千多年的唐朝正是兴科举的时候,没有文化,很难让自己先富裕起来。由此初步断定,张打油先生的生活肯定是一般般,若是在现在也许够“低保”的水平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粗俗”之人大概是生长在农村了,这一点从他那咏雪诗便可窥见一斑,不信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出来给自己听听。

先说这第一句,“江山一笼统”,当然也有说“江上一笼统”的。不管是怎么样,张老兄茅屋周围特别空旷,否则就不会出现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全都“一笼统”的景色了。若是搁在今天,特别是在我等居住的特大城市里,他老兄无论怎么弄,也“笼统”不了,鳞次栉比的楼就会让他无计可施——他总不能把那么多建筑物搬走吧。

第二句就更神了,至少说明打油所居住的地方空旷无垠,自然景色可以说一览无余。要不然,他怎么会独独“盯”上那口井了呢!不仅如此,井边一定是没有人——也是,下雪天谁来挑水,弄不好摔一个嘴啃泥那可划不来。以我不太丰富的想象力推测,张诗人一定是爬到树上去了。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不过我还要补充一句,还能看得深。井口黑咕隆咚的,看得还挺清楚。我还想到,他重视井口的另一原因可能是雪落井中化成水,喝了些许那样的水,心里一定是满清爽的。

第三和第四句说了两条狗,一条黄狗,一条白狗。唐代那个年代的社会情况,俺不得而知,只听说有开元和贞观之治两代盛世,不知他张先生赶上了哪一个。我觉得他一个也没赶上,否则就不会产生流芳千古的打油诗了。那个年代养狗的肯定不多,即便是乡村每家都养狗,那么空旷的地方也显不出来。要是现在的话,怎么也要弄个黑贝或者藏獒当模特呀。可以想见,大雪滔天的时候,张先生站在树上往下一看,远处除了一口井就剩下两条狗了。就这三样东西,足以把雪天的美妙景色描绘出来了——而且是俗中透着雅,意境诗中藏。

今天的人文化水平可是比张打油先生高多了,可是若是让他们作一首咏雪的诗,估计去发古人之忧思问题不大,若是弄出新的意境还是比较难的。一来,凡能种庄稼的地方都有人了,二来,除了偶尔露峥嵘下雪的地方和下雪的次数也少多了。你若是跑到城里找雪景,那就更难了。即便你找到,你也没办法欣赏,还没等你好好看看,后面的汽车喇叭就叫唤开了,没等你回过味来,一溜黑烟迎面扑来。

几千年前,人与野兽相邻,共存于一个地球,总是担心受到他们的袭击。如今不同了,野兽不用怕了,改怕汽车了,走到哪儿都是汽车——除了高山之巅。不仅要躲着汽车,还要躲着汽车的噪音,更要躲着汽车喷出来的滚滚黑烟。

张打油作《咏雪》诗的时候,看到皑皑的白雪,他内心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现在的人恐怕很难做到了。正在生活在嘈杂、吵闹、烟雾之中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心情愉悦,心态恬淡呢?就算看到罕见的雪花恐怕也不会令其心旷神怡。汽车轮子溅起来的黑雪和汽车喇叭的刺耳尖叫留给他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甭管什么感觉,走吧,起床、穿衣、洗手、下楼,迎接新的躁动的一天。

(本人博客还有更多文章,如要阅读,请您点击鬼子姜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anghanzhong 谢谢。)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