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涨是因为税收得太少了?

房价涨是因为税收得太少了?
舒圣祥
昨天的文章《抢房真相:谁让抢的,抢了谁的》,介绍了限价这一调控政策,有多么掩耳盗铃。
限价对屌丝没有一丁点好处,最多是抢了开发商的,送给有抢房资格的人。什么样的人有抢房资格?以拿得出八成首付的有钱人为辅,以拿得出大领导批条的关系户为主。
很多人觉得我这是在替开发商说话,甚至质问我拿了开发商多少钱(我倒想啊,帮忙介绍一下呗)?
骂人的之外,最多的还是“我为国家献良策”的,大概自认为有资格进入国家智库,上来就是“政府完全可以这样……BALABALA”。
此类“良策”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我想要”咋样咋样,完全没有考虑过,被他“要”的人,会作何反应。貌似被rape了,不叫好都不行,至少必须一声不吭,供其随意发泄。
现实世界当然不是这样的,上有政策,下必有对策。所以,很多初衷良好的政策,往往适得其反。这个世界,不是“我想要”就行的,被你“要”的人,一定会为了自身利益作出反应。
具体说一条“良策”吧,没有任何揶揄的意思,只是便于具体分析。
“房产实名登记,首套房免税,二套房收高税,且逐年增加税收,直到炒房付出血本,房价自然会跌,跌到刚需者能够承受时自然可以买,而有钱人多买房则多缴税,逼迫他们把资金转移到实业投资。”
此“良策”里,房产实名登记只是废话,要点应该是“首套房免税,二套房收高税”,比较狠的是,还“逐年增加税收,直到炒房付出血本”。
这样的观点,在网上各种房产论坛里有大批的拥趸,他们一致认为:首先,房价是被炒上去的;其次,是因为税收太低,只要多征税就能解决问题;再次,他们都是“不计后果”的,为了得到一个蛋,不惜直接把鸡剖了。
这个前提首先就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房价不是哪一群人炒上去的。
前些年媒体总拿“温州炒房团”背锅,现在“温州炒房团”不行了,也没能起个更好的名字,没找到合适的群体来背锅,但依然不影响人们将怒火发泄给炒房客。
问题是,房产的换手率之低是多么地微不足道,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很多小区,一年也卖不了几套房子,甚至一套都没有,换手过两次以上的房子极少。
炒过股票的都知道,像这种交易量极低的股票,是没法炒的。
房子不是炒上去的,而是真的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不断地买。今天的新闻,深圳有2000万人,包括城中村在内,有1040万套房子,平均两个人就有一套房。那么,深圳的房子是不是已经顶够了呢?
不够。人口还在不断往大城市涌入,货币还在不断地超发,拿在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房产是普通家庭不让财富缩水,实现保值增值的最好方式。深圳还有1600万租房的人,他们都想拥有自己的房子。
房价为什么一直在涨?不是因为存在一个人数庞大的炒房团,硬生生把房子炒上去了,全国房地产加起来,盘子得有多大啊。这么大个的盘子,想坐庄,想翻炒,怎么可能?
归罪于炒房客,只不过是个“寻找替罪羊”的游戏罢了。总要有人为此负责,那么,让谁来担责比较好呢?
这篇文章,重点想说的是税。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房价涨的多,是因为税收收的少。可是,每一笔新增税收,都是增加的交易成本啊。
交易创造财富,交易成本永远越小越好。
好吧,可能每一个呼唤加税的人,想的都是“收别人的,不收我的”,如果能“专收富人的”,那就大快人心了。
可是,富人并不是“抢劫犯”的代名词,一个合法致富的人,必定是提供了好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致富,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的贡献者。
凭什么富人就活该遭抢呢?是不是因为你暂时还没有成为富人?还是,买了一套以上的房子本身就有罪?可多大面积算一套才好呢?
如果“居然”买了两套房,就是祸害社会,那么,“居然”买了两辆汽车,“居然”买了两套西装,“居然”买了两袋大米,也都有罪吧?
“收别人的,不收我的”,“首套房免税,二套房收高税,且逐年增加税收”,这套逻辑,阴险之处就不说了,但结果,必定不会是抢了他的,就能富了你。
因为在“抢劫有理”的规则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人贫穷。电影《芙蓉镇》里,卖个豆腐花挣点钱都有罪的时代,真有那么好吗?
“首套房免税,二套房收高税,且逐年增加税收”,对应的结果,不是“房价自然会跌”,而是,房子成了罪证,成了炸弹,谁都急着要丢掉。结果,房价是跌了,但也没人会买,没人敢买。
开发商自然是死了,炒房客自然是死了,可地方财政也死了,地方政府破产了,所有手里有房子的人,都因房价断崖而破产,银行里没有钱只有房子,社会也乱了……
这哪里是抑制房价啊,这是要闹运动吧?
本来想分析下,百倍于股票交易税费的二手房交易税费(居然还有人认为收得太少),对于楼市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人为割裂了一手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有明显的助涨房价作用。
可已经写得太长,只好下回再说。
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