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19Ghxozy6Rred89oV3d&690
《碰碑》 谭小羽
饰 杨继业
京剧《碰碑》是一出骨子老戏,讲的是宋辽两国交战,老将杨继业遭奸臣潘仁美陷害,兵败两狼山,被辽军包围,孤军无援、人马冻饿,最终碰死在李陵碑前。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两位摄影师就一张京剧舞台剧照引发了争论,二者对片子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我也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京剧舞台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现成的“官方标准答案”,我试着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请方家们批评指正。笔者以为,评价京剧舞台摄影作品应该考虑如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京剧归根结底是一种戏剧形式,它的核心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戏”,舞台摄影作品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字来做文章,如果片子把这个字给拍丢了,那么无论具有多少其它优点,都只能是失败之作。
其次,众所周知: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同时也要求舞台整体呈现“一棵菜”的演出风貌。因此,片子中的人物无论单人或是多人,一定要在“戏”的情境中,同时还要兼顾京剧舞台形象美的呈现。
再次,在摄影技术层面没有明显问题,比如:对焦、测光、曝光、白平衡、构图等方面。此外,后期处理要适度,因为舞台摄影具有纪实性,舞台上的真实呈现不能随意改动,因此不提倡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式的后期处理。对于过分苛求技术层面的完美而不顾一切的作品,也是不能给高分的。
如果要求再高一些,京剧舞台摄影作品应至少赢得三方的满意,即演员、京剧观众以及对京剧接触不多,甚至从未看过京剧的人。能得到此点,那一定会是一张优秀的作品。
这张《碰碑》剧照,我力求表现杨令公兵败被围后,虽然饥寒交迫身处绝境,但仍不改其节岿然屹立的形象。从舞台表演层面上说,此处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亮相,但却是该剧一个非常经典的造型,甚至可以成为这出戏公认的标志符号。我以为,这种片子摄影师如果“拿”不到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出戏就算是白拍了。
拍摄参数:光圈F3.5,速度:1/800秒,焦距:200,感光度(ISO):400,补偿曝光:0,测光方式:点测光。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2015年第三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