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0019Ghxozy6PIp37LUEcc&690
《失子惊疯》 郭凡嘉
饰 胡氏 李晨
饰 寿春
了解世界摄影史的朋友们对法国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一定不陌生,“决定性瞬间”是其提出的一项重要美学观点,即:通过抓怕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在布氏看来,任何发展运动着的事物,都有其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最为接近的一刻,这是最为真实的一刻。
我认为“决定性瞬间”的观点在京剧舞台摄影也是完全适用的。舞台摄影本身就具有纪实的性质,台上的演员在演戏,完全不会去主动迎合摄影师的拍摄需求,也不知道台下的摄影师用相机到底定格了什么,一切都要靠摄影师按照自己对戏的理解和拍摄构思来实现。“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最为接近的一刻”,实际上就是演员戏最足的那一刻。事实上,一出戏里会有许许多多“决定性瞬间”,摄影师是否能够把握到位,主要取决于他对京剧表演内在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摄影专业水准的高低,而前者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我曾见过不懂京剧的“摄影家”否定京剧舞台摄影爱好者的作品,理由是:从片子里看不出技术来。我认为这种评判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推到极端来说,没有技术也就不存在“摄影”这回事儿了。也就是说,任何摄影作品都是使用了技巧的,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我认为,摄影技巧是可以为我们表现主题锦上添花,但不能把它当做我们要表现的内容。如果摄影技巧制造出来的特殊效果妨碍了“决定性瞬间”的呈现,那么它就是“蛇足”,应当坚决予以舍弃。我认为京剧舞台摄影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让人看不出摄影师使用了什么摄影技巧,当然这不等于真的是零技巧,而是不留痕迹,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京剧有句戏谚: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由此可见演员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运用在京剧舞台表演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因此,摄影师在拍摄舞台剧照的时候,也应着力表现和突出这些内容,围绕一个“戏”字做足文章。这张《失子惊疯》剧照就是表现剧中胡氏失子之后进入了疯癫状态,这一刻她似乎已经不知道丫环寿春是谁了,用眼睛紧盯着对方,如刀似剑,让人感到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也预示着下一步的情绪爆发。
拍摄参数:光圈F4,速度:1/400秒,焦距:160,感光度(ISO):400,补偿曝光:0,测光方式:点测光。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2015年第二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