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9Ghxozy6JthXk1Yp55&690
《四进士》
张建国
饰 宋士杰
《四进士》是一出京剧传统戏,又名《节义廉明》,马连良、周信芳均擅演此剧。故事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出京为官,分别之时,四人立誓:赴任后廉洁奉公,决不渎职枉法。当时河南上蔡县姚廷春之妻田氏图谋财产,毒死丈夫的弟弟姚廷美,又串通弟媳杨素贞之兄杨青,把杨素贞转卖给布商杨春为妻。途中杨春听素贞哭诉,可怜她的遭遇,撕毁身契,带她前去告状。正遇毛朋私访,代写状纸,嘱去信阳州申诉。杨素贞与杨春失散,遇泼皮纠缠,被革职书吏宋士杰所救,认为义女,携至州衙告状。田氏逼其弟巡按田伦代通关节。田给信阳知州顾读写了求情信并送上贿银三百两。田的下书差役,恰好投宿在宋士杰店中,宋偷看信文,发现与义女杨素贞事有关。当顾读读到书信后,徇情释放了被告,押禁了杨素贞时,宋上堂质问,却被杖责后轰出堂来。宋士杰遇到杨春,命杨春拦住巡按毛朋大轿上告,毛朋接状,宋士杰作证,田、顾、刘均以违法失职问罪,田氏夫妇判为死罪,杨素贞申明冤情。
曾有一位颇有建树的摄影师朋友对我说:“我不会拍京剧,看着台上的表演不知道该拍什么。”我肃然起敬,认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摄影师。因为他尊重京剧艺术,有敬畏之心,并且懂得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我也看过一些很优秀摄影师拍摄的京剧舞台摄影作品,他们往往比较关注台上光影的构成、色彩的对比、演员动作过程中呈现的特殊姿态,以及髯口、水袖、靠带、翎子等飘摆起来形成的线条……但这种摄影却往往最大限度地忽略了演员本身的神气、表情、眼神、身段等最要紧的方面是否符合戏曲审美理念或戏曲规范的要求,说到底就是舍本逐末,把“戏”拍没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三个字:不懂戏。
在我看来,舞台摄影师既要懂戏,又要深入研究摄影技术。但就京剧舞台摄影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懂戏”与“技术”所占的比重更大些,大致要占到六成;而纯粹的摄影技术只占三成,剩下一成取决于对摄影装备。事实上,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京剧的表演规律、程式、节奏,才有可能逐渐懂戏;仅仅了解剧情,知道剧中人分别姓字名谁,甚至跟演员私下很熟,这根本不可谓之懂戏。学摄影技术当然不易,但要想懂戏则更难,非得真爱这门儿艺术,并且经年累月地积累才行,这是一门“内功”,同时也是个“慢功”。
京剧真正的视觉冲击力来自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很多细致入微之处,往往令人拍手叫绝、过目不忘。很多京剧表演艺术家晚年登台,大都已经不再使用当年的技巧绝活,但这种臻于化境的表演却举手投足都十分耐人寻味,这是几十年艺术沉淀的结果,真正的精华往往看起来十分“简单”。不明白这些,拍出来的东西就始终定格的是那些不合节奏的胡飘乱摆。
那么京剧舞台摄影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建议从学习拍摄演员出场亮相开始。传统京剧里人物第一次出场都会在“九龙口”这个固定位置亮相,这是演员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因此神气都会尽量到位,优秀演员的出场亮相都极具光彩和神韵,如果能抓拍定格演员神气最足的那一瞬间,那么这张片子是不会差到哪儿去的。
我这张片子拍的是张建国先生在《四进士》里扮演宋士杰的第一个出场亮相,当演员亮出这个相儿同时眼睛如聚光灯一样亮起来的刹那,我释放了快门。要注意的是,这个拍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真的是稍纵即逝,一旦眼神散了,即便造型不变,拍出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拍摄参数:光圈F3.5,速度:1/320秒,焦距:190,感光度(ISO):400,补偿曝光:0,测光方式:点测光。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2014年第六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