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林贤治:设奖残害写作自由,弊大于利

(2010-11-11 21:08:57)
标签:

转载

分类: 评论

林贤治:设奖残害写作自由,弊大于利


http://www.ycwb.com/ePaper/xkb/res/1/121/2010-11/11/B11/res05_attpic_brief.jpg

http://www.ycwb.com/ePaper/xkb/res/1/121/2010-11/11/B11/res07_attpic_brief.jpg

 

  ■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广东作家林贤治刚 刚在被称为“中国散文民间第一大奖”的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上擒获头奖,并获颁30万元奖金。昨日,林贤治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虽然自己获得了目 前国内文学界单项奖最高纪录的奖金,但依然不会为文学奖项说好话。他认为,奖项的设立是对创作自由不同程度的残害,始终弊大于利。而一直坚守在“批评第一 线”并被称为“偏激批评家”的他还表示,其实自己的批评多数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文学界滋长了一种庸俗甚至败坏的风气,所以,“路见不平,就要出来说话 ”。


  谈获奖与设奖

  “奖项不重要,钱才是最实在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个奖是首次办的,能谈谈您关于这个奖项的参选和评选过程吗?

   林贤治(以下简称“林”):我完全没有参与,刚开始说我得奖了,我还不信,后来是合作方《文学报》的记者告诉我的。评选过程呢,这些评委都分散在各地, 不开会,不互相通气,这样一来没有形成权力小圈子,二来也没有领导或什么部门施加压力或参与指导,这个很好。其实几位评委对结果是有分歧的,当时在现场也 有评委当面说不支持我,这样很好,评委可以独立行使权力,这个事情在官方的奖项里是绝不会出现的。

  记:有人说,您获奖感言中“不掩饰一笔可观的奖金带来的快意”是一种自嘲, 您自己认为呢?

  林:我是收到了很多祝贺,省作协副主席郭晓东说 我得奖是庶民的胜利。但不要把我估计得太高,钱这个东西确实是好东西,要不然我没有机会请单位的同事吃饭。可以说,我首先看重奖金,我不在乎别人对我的作 品是否认同,作家写东西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表达,别人说好不好没有用处,钱是最重要的。我说我是个唯物主义者,我的孩子也反对我把这句话写上去,说从来没有 人在获奖的时候提到奖金。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话说回来,真正写东西的人是不考虑奖金的,而且也不是自己能考虑的。即使不给我钱,我照样写,照样熬夜。因为写作能给我带来乐趣、幸福感,这是别的事情无法代替的。

  记:这个奖项命名为“在场主义”散文奖,您怎样理解“在场主义”?

   林:我其实不大关注这个,但我有自己的理解,它就是一种介入文学、介入意识。我在做“溃败时代的文学良知”的讲座时,谈到肌肉和骨骼的关系,你看到这个 社会是小面积的腐烂还是大面积的溃败,看到了之后,要不要暴露,要不要充分暴露,这就要看你在场不在场,介入不介入,介入的程度是不是打到骨骼上了,进入 到内核了,这是对写作者的考验。我自己一直是指向内核的。

  记:您认为这种民间奖项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有什么意义?

  林:意义大不大我不知道,我只觉得不设奖比设好,虽然我刚得了奖,但我不会说设奖的好话,奖项设置应该是弊多于利的。你搞出一个样本放在那里,让大家仿照制作,我认为这是对写作的自由精神不同程度的残害,没有好处。何况评委的水平很重要,契诃夫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与其为庸才所称赞,不如战死在天才手里”。那些根本没有能力的人来说你的好话,你会高兴吗,一点都不,反而难受极了。在当今的圈子里,高水平、公正的评委有,但很少。

  

  评与创作

 批评不是我偏爱的

  记:讲讲获奖作品《旷代的忧伤》吧,您认为它有什么亮点?

  林:谈不上亮点,它是个散文随笔选集,多数是对西方知识分子的灵魂、人格、思想、文本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也有小品式的文字。

  记:会有像一些评论上写的那样“偏激”吗?

  林:我绝对是偏激的,说我偏激是说出了我的特点,我一点都不觉得被伤害。胡适也曾说过自己喜欢走极端,偏激是指人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倾斜,我是一个失衡的人,没有获得平衡,越失衡就越倾斜,越偏激。

  记:外界用“被边缘化的作家”来称呼您,您有什么看法?

   林:很多人都这么说我,其实我也不想进入中心,也没考虑哪里是中心,哪里是边缘。在自由的领域里,有可能我是进了中心的人,而别的领域有可能就在边缘。 我觉得不是别人拒绝我,而是我拒绝了别人。至于官方那一套,我是抵制的,但也没有完全拒绝,我还在国家的出版机构干活领工资。

  记:您一直坚持批评,甚至批的都是各路名家,而现在有些人对于批评总是要给他戴上矫情、炒作的帽子,您怎么看?

   林: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避免批评,名家也一样。但在一般的认识里,名人批评不得,你批评他是不是就为了出名为了炒作自己?但这得看,批评的内容是什么, 有没有根据,是不是批得有理,如果确实言之有据,那就不能一味定性为谩骂、矫情。反之,有些读者,对批评家发出批评的内容不去看,只关注批评了谁,这就不 是批评家矫情,而是批评家的“批评家”太不负责任了。其实批评并不是我偏爱的,我不想搞理论和批评,几年前就想放下了。

  记:是什么令您在文学创作上这么坚持独立?

  林: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不扎堆是事实,不聚会,不开会,不联络。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与业内人士热衷联系。但我不会寂寞,在写作的背后,有广大的底层,它会支持你。我一直说自己是个文艺部门的乡下人,我现在能拿文字换钱,有名有利,还想怎样呢,该满足啦。


  ■ 相关

  林贤治及其著述 

   林贤治,1948年生于广东阳江,诗人、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 传诵一时。他早年写作的《人间鲁迅》以及几年前出版的《鲁迅的最后十年》,都曾引起争论和影响。《旷代的忧伤》收录了他的39篇随笔,记述的都是古今中外 著名的知识分子,其中有布鲁诺、左拉、托尔斯泰、葛兰西、卢森堡、茨维塔耶娃、惠特曼、凯尔泰斯,也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顾准等人。

徐绍娜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