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顿的中年
――读周瑟瑟诗集《松树下》
文/古筝
2005年后,周瑟瑟这只中关村的乌鸦,突然摇身一变为一只老虎被囚禁在铁笼子里,时而嗥叫,时而悲愤。他需要的不是中关村早起富裕的阳光,也不是中关村院墙外夜晚星星般流畅的车灯,他需要的是一种狂放不羁的疯狂,一种早已在时间的流逝中被磨损殆尽的激情。
这便是周瑟瑟近五年来的诗歌,所体现出的最显著的主题特征:困顿的中年。
他身体里一直藏有一头欲望的兽,这头兽也犹如虎到中年,有一种被幼虎推翻,坐以待毙的危机。这头兽,被肉体长期拘禁,于是在他体内狂欢、折腾。于是,曾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离开京城躲至终南山的松风朗月下,开始诵经、撞钟、吃素食的一段日子,但终因没有佛缘,又从天上逃回地面,重新回到从前那种日子,戴上墨镜,从私家车里探出半截身子,接过小贩手里递过来的白兰花或晚报,既体会到中产阶层的优越,同时又继续忍受着被一种虚无和时间的狼在身后穷凶极恶的追逐。
他2008年创作的长诗《隐士的美学》、《广成子,神仙生活》,便是这种困顿与逃离中的挣扎的最好的佐证。
他怀旧,想念湖南,想念湖南的老妈妈,想念死去多年的亲人。这些对亲人骨肉之情的思念和抒发,似乎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和缓解。也成为他困顿的中年主题中一根旁生的枝干,显得清新明亮,分外夺目。譬如《清明》、《鲜花》、《松树下》等。
对故乡湖南,对亲人的思念,使得周瑟瑟的诗歌给我们一种非常诚挚的感觉,也只有像他这样几十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才能有那些痛彻心腑的体悟和心灵的吟唱。《游子吟》中有一行诗,令我过目不忘:“即使我口含黄金,我也乡音不改,记得《离骚》的好/记得村姑的芳香是一辈子的事。”
“我在异乡哽咽,对着湖南方向哭诉:/“春风吹走了二十年的光阴!――《春风赋》”
“疲惫的生活正在磨损中年的诗意/走在中关村大道上/我的青春灰飞烟灭――《春天怯》”。
很显然,残酷的时间,在这些年,已成为周瑟瑟生活中最强硬的敌人。他可以击败各种有形的敌人,却无法与时间较量和抗衡。
很无奈:“我坐在书房里一天天变老――《菜花开》”。
“草枯了,我渐渐感到凉意像刀子在夜里割我喉结/想说的话咽了又咽,不说――《草枯了》”其实,他从未停止过诉说,他不仅从05年一直说到08年,而且到了08这一年,似乎这种困顿的病症且日益加重,并最终把自己变成寺庙的常客和香客。他似乎因此也有收获和顿悟:“一切皆在缘中,正如苦难与愿望/明月与爱欲,一个在天上一个在遍地人世”。
人到中年的周瑟瑟是痛苦的,我很想在“痛苦”这个词汇前加上一个“假”字,我倒是希望他是无病呻吟,那样他会快乐些。但他坚持让我相信这份痛苦的真实性:“我是凡人,我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从折磨中翻身的人/其实我备受折磨。――《烧香令》”
在经历世事沧桑和向佛后,周瑟瑟有对底层女子的生存状态也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这些善良在诗歌《蝶恋花》亦有流露:“人到中年我才懂得蝴蝶的爱情,只有花相信”。所以,我认为他的这些诗歌也是向善的。
另外,在中年极度的困顿和苦痛中,他仍然是一个行走在现实和浪漫之间的诗人,有诗为证:
我不相信鸡叫能把我吵醒
但鸟叫就不一样了,鸟像我春天的表弟
他要敲醒我内心僵死的春天
――《狂飙之歌》
三十岁时,周瑟瑟说:“三十岁以后,你可以不学无术/因为你做人做得太像人了――《箴言》”
四十岁时他说:“现在我清醒了许多/但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傻瓜/见到鹿,大喊:马”。(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从中,我看到他三十岁时想要解放自己的觉悟,而四十岁时春风般的跋扈。如果是主动的指鹿为马?我可不认为那是傻瓜干的,而是一种权势在发威。因此,我觉得,四十岁时中年的困顿,就是在什么都拥有之后,而产生的一种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困顿,加之这个年龄在某方面的富足与某方面的贫困,便造成强烈的冷暖刺激,形成人生非常时期的漩涡。
但我还是宁愿相信周瑟瑟在2006年诗歌中表达的:“少年的心干干净净/我的心却脏了/洗也洗不净”。我相信,因为他已意识到尘世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污染和侵害,所以,他一直有意识的在清理尘俗落在他心里的尘埃,因此依然保持着一颗少年的心,但这颗心却被包裹在白天的昂贵的西服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正处在危机四起的中年,他已在努力走出这个危险地带。
周瑟瑟2005年后的创作,从诗歌风格上来看,整体诗风给我的感觉:率真、大气、奔泻、狂放、流畅、抒情、厚实,同时又给我苦痛不堪的感受,然而这些形而上的苦痛或许被他艺术化的夸大了,但艺术本身就不是生活的复原,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将生活经验艺术化的技巧。
相对于周瑟瑟1985-2001期间的诗歌来对比,早年的诗歌就相对拘谨,简短、比较注重外在的美与形式。
另外,从宏观的整体意义上来看“困顿的中年”主题写作,也反应出中年在这个高压、快速、紧张、竞争的社会机制中,折射出来的一个横截面,因此有着不可忽略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周瑟瑟诗歌有别于其他人的不同价值。在他的诗歌中,很直接的呈现了:焦虑、烦躁、遁世、妥协与不妥协。还因为中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段,所以,这个年龄的男人背负着更多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负荷,所以他们的诗歌更成熟、厚重和睿智。
《松树下》这本诗集一共327页,2005-2008年四年的作品就占据了202个页码,几乎等于这本诗集的三分之二;而1985-2001年,17年间的作品却只占了125个页码。因此,从这个选本的比例来看,我完全有理由断定,最近这四年是他诗歌创作的最佳状态和巅峰时期,也是他心灵经历各种振荡和回落的时期,对周瑟瑟的诗歌创作而言,这恰恰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让我们祝福这个才华横溢又狼奔豕突的中年人。
2009-10-14

古筝,现居南京。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芒种》2008年度诗人奖,“归来者诗群”代表女诗人。作品散见各类省级报刊,并收录《2008中国诗歌年选》等多种诗歌选本和年鉴。著有诗集《虚构的房子》(2007)、《湿画布》(2009),诗合集《南京五人诗选》(1992)、《五味子》(2007),编著诗评集《品筝集》(2008),主编民刊《陌生》诗刊。
加载中,请稍候......